文学人生的激励

《河南日报》 (2024年11月15日 第 12 版)

  □聂虹影

  13年前的2011年,我还在边防部队基层单位任主官。

  一个初冬的上午,轮到我带班,我脖子里挂着通行证的牌牌从站部往执勤现场走,刚刚进入航站楼国际联检大厅,手机响了,我连忙停下脚步接听,因为一旦进入边检执勤现场,就不允许接打电话了。

  来电显示是北京区号,一个陌生的号码,我迟疑了一下还是接听了,话筒里传来一个很好听的女声,说:“请问您是聂虹影老师吗?”我说是我,那边说“我是全国公安文联的工作人员,公安文联研究确定您为中国作协八代会代表,征求一下您的意见,能按时参会吗?”我一下子愣住了,公安文联我一个人都不认识啊。第一反应这是诈骗电话,天上怎么可能掉馅饼?作为中国作协的一员,深知作代会的分量,对一个作家来说能加入作协是对创作成果的认可,能够作为代表参加作代会,是更高规格和层次的认可。作为一个基层业余创作者,我始终对文学怀有敬畏之心,成为作代会代表,做梦都不敢想,连“梦寐以求”这个词都不敢用。对方看我迟疑,再次追问:“请问您有时间参会吗?不方便参加也没关系。”我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表态,愿意愿意非常愿意,也非常感谢。对方记下了我的邮箱地址,说有些资料需要填报和完善,填好加盖公章后先传真过来,随后再把纸质版送到全国公安文联。

  勤务结束回到办公室,打开邮箱果然看到了公安文联发来的表格,下载填写后我马上向领导汇报,按照要求报走。一个星期后,收到了进京参会的正式通知,立即启程开始了我的“惊喜”之旅。

  飞机刚落地就收到了接站工作人员的短信,客气礼貌。上千人的大会,往来于机场、车站接站,任务繁重,但有条不紊。车刚到宾馆,就有工作人员迎上来,帮助提行李,领取会议资料,办理入住手续。到房间后,翻阅会议资料,看着会序册上的名单目录,既大饱眼福又诚惶诚恐。百岁老人杨绛和我敬仰的许多作家都在册,我这个小作者名字也能登上会序册,受宠若惊。下楼来,就见到了一个老人,好面熟,被人搀扶着,拄着拐杖。看到穿军装的我,老人家远远伸出手来,我一看姓名牌,原来是马识途老人。老人家拉着我的手问:“裘山山在哪里啊?裘山山来了吗?我怎么没看到啊。”我解释说,我和山山老师不是一个部队的,我不太清楚她是否来了。老人家说,如果见到山山了,告诉她我想她了。

  餐厅里见到了迟子建,1989年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时,我和她住一层楼,那时我们都待字闺中,她比我大几岁,优雅美丽。20多年过去了,岁月尽管沧桑,但她美丽依旧。在会场,我见到了舒婷,我上前拉住她,告诉她我是她的粉丝,很多年前登上鼓浪屿拉住一个保安就问,舒婷家在哪里?他摇摇头说,这个岛上只有书店没有书亭。我很执着地边走边打听,居然真有人知道,居然找到了舒婷家,可惜她不在家。我的一番话逗得她哈哈大笑,她热情地与我合了影。

  会议伙食很好,但每顿饭都吃得心不在焉,更多的关注点在人而不是在美食上,目光移向一个个就餐者胸前的姓名牌。在餐厅我见到了解放军代表团的王秋燕,1988年在云南深山集训时,我和秋燕大姐住一个宿舍,那时她新婚不久,处女作《远离发射场的地方》发在《解放军文艺》上,后来还拍成了电视剧。我见到了马丽华大姐,1989年在鲁院学习时,大姐在北大读作家班,曾到我们宿舍来过,送了我她的诗集《我的太阳》。我见到了陈思和老师,1989年我在复旦作家班读书时他是我们的现代文学史老师。还见到了王安忆,见到了刘亮程,见到了潘向黎。分组讨论时我和刘庆邦老师一个组,他是我的河南老乡,以前只是看他的作品,这是第一次见到真人。更幸福的是讨论时旁边就是陕西代表团,陈忠实老师和贾平凹老师都在。和陈忠实老师没有聊文学,聊的是陕西回民街的擀面皮、肉夹馍,还有黄桂稠酒。陈老师说,下次来西安了,我请你吃肉夹馍啊。现在想来好遗憾,当时怎么光想着吃了,怎么不向陈老师请教一下文学?从人民大会堂出来候车时,刘庆邦老师帮我以天安门城楼为背景留了影。晚上去看南丁老师,刚走到他房间门口,看到一个人从里面告辞出来,还冲我礼貌地点点头,我仔细一看,哇,这不是周大新老师吗?我激动加紧张都忘了打招呼,他是我崇拜的作家,就这么不经意碰到了。为我第一本散文集作序的王钢老师也来了,她说我们要一起照顾好南丁老师。

  公安代表团由时任公安文联祝春林主席带队,张策、海岩等7人参加,也是在会议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张策老师,他当时是公安文联的秘书长,也是这次参会代表的召集者。我一直期待着有人和我讲述我有此等幸运的原因,但一直到会议结束,没人提及此事。自始至终,我都不知道到底是谁,发现和关注到我这个最基层的作者,从文学的汪洋大海中把我打捞出来,让我见识参与了天花板级的文学盛宴。满怀激动和感慨感恩的同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更加努力更加勤奋,要对得起这份认可和荣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021年,当我再次作为代表参加中国作协十代会,已没有了当时的慌乱和紧张,沉稳淡定了许多。这份淡定和从容,是从2011年到2021年努力的结果,而笔耕不辍的动力,则源于2011年的那份突然降临的幸福,那是我文学人生永远的激励。(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获“冰心散文奖”“报人散文奖”“长征文艺奖”“吴伯箫散文奖”“澳门文学奖”等奖项。著有作品集《昨日如歌》《兵心虹影》等6部,作品被中国文学馆收藏,并收录《大学语文》教材和多部文选。)

河南日报中原风 12文学人生的激励 2024-11-15 2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