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风雅的叶先生

《河南日报》 (2024年11月26日 第 05 版)

  “人的一生很短暂,但悠久的中华文明,正是在一代代人绽放出的生命之光中延续,就像叶嘉莹先生,她在中华诗词传承中做出卓越贡献,引导一代又一代学子走进诗歌的世界。”

  □本报评论员 于晴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叶嘉莹,于11月24日逝世,享年100岁。整整走过一个世纪,这位风雅的先生用毕生心血,阐释、传承中国古诗词之美。叶嘉莹先生曾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从她身上,人们或许能看到,古诗词的生命力所在,一个人择一事终一生是多么强大的力量。

  文章憎命达。叶先生诗心早慧,却一世多艰。在故土沦陷时,她写下“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的哀伤;在女儿遭遇意外时,她用“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书写悲痛;面对不美满的婚姻,她引王安石的诗句,“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诗词就像舟楫,载她度过人生的至暗时刻,也塑造了她温润却坚韧的性情,所以有人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叶嘉莹先生曾说,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整个生命去写诗的。古人作诗,往往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把理想意志融入其中,把自己的感动书写出来。千百年后,人们再读这些作品,虽跨越时空,依然能体会到其中的感动,这或许就是古诗词的生命力所在。

  想想,这也是一种幸福。人的一生很短暂,但悠久的中华文明,正是在一代代人绽放出的生命之光中延续,就像叶嘉莹先生,她在中华诗词传承中做出卓越贡献,引导一代又一代学子走进诗歌的世界。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在追梦途中,热爱与坚持是最稳固的两翼。从叶嘉莹先生身上,还能读到许多人生智慧。她说,“弱德之美不是说你软弱就是美,而是你要坚强地持守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自己把自己持守住了。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我都尽到了我的力量、尽到了我的责任。”

  她也用一生诠释了热爱的力量。在90多岁时,她仍给孩子们编选了数百首古诗词,开设古诗词吟诵课,从吟诵的方法、声韵之美、诗词内涵等方面对300多首诗词进行品鉴并一一示范,只为“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正是不遗余力地做古典诗词的“摆渡人”,叶嘉莹先生成为无数人通往诗歌国度的路标和灯塔。

  虽然绝大多数普通人,终其一生大约也不会达到叶嘉莹先生的成就,但不妨学习先生的品格,把热爱变成所有的理由和答案。

河南日报评论 05再见,风雅的叶先生 2024-11-26 2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