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谣 高帆 杨振辉 卢晋荥
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年了。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
十年来,坚定不移推进水质保护和污染防治,守牢了水质安全底线红线;
十年来,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构筑了生态安全战略屏障;
十年来,坚定不移推进依法治水,提交了长效保护淅川方案……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执“绿”为笔,绘富民画卷。
十年来,淅川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坚持以“两山理论”为引领,把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统筹起来,切实把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长效经济收益,探索出了一条水源地水质保护与绿色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绿色引领生态致富路
“看,这是我们的柑橘,果皮薄、汁水足、果肉细嫩,我们这儿山好、水好、果子绝对差不了。欢迎订购……”金秋时节,来到淅川县仓房镇党子口村的柑橘园内,带货主播们正在推荐柑橘。剥开果皮,咬上一口,甜蜜的汁水在口中四溢,瞬间唤醒了味蕾的欢乐。
“这儿的柑橘品质高,到东莞市场、深圳市场都很好卖,我每年来这都能收500万斤—600万斤。”已经来这收了5年柑橘的广东客商何周清分享着自己的生意经。
好生态造就的好林果,已让“淅有味道”名扬四海。截至目前,淅川已发展特色林果23万亩,全县林果业年产量超9万吨,产值超6亿元,带动10万库区群众增收致富、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
淅川不仅是“果乡”,还是远近闻名的“药库”。
初冬时节,在盛湾镇河扒村菊花种植基地,恣意绽放的菊花犹如满天繁星,交织出一幅生动别致的田园画卷。
“选取药用菊花,当年种植,当年收益,使农村撂荒地,变身‘金土地’,不仅涵养了丹江口水库的水源,也使群众进一步增收。” 盛湾镇河扒村党支部委员王成卷介绍。
淅川的生态产品,“喝”的是丹江天然矿泉水,“吃”的是生物有机肥,“贴”的是质量可追溯的有机认证品牌。近年来,淅川县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以生态经济为主线,先后出台《林果产业管理补助办法》《产业奖补工作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群众在生态和产业结合点上发展致富,探索出“短中长”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以“有基地、有龙头、有品牌、有双绑机制带动、有村集体经济收入”为目标,壮大特色产业。“短线”发展食用菌和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产业,确保当年见效增收;“中线”发展软籽石榴和薄壳核桃等特色林果产业,确保三年大见成效;“长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确保五年持久见效。与此同时,淅川创立的以“淅有山川”为代表的区域公用品牌体系,涵盖水果、水产、畜牧和生态产业加工等众多品类,建立了淅川县生态产品的区域品牌“矩阵”,生态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让好生态,有了好“钱”景。
文旅融合出圈又出彩
如果你来到淅川,那你一定会被它的“诗情画意”所迷恋。泛舟丹江,极目远眺,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绿水青山,飞鸟翩跹。“内陆的太平洋,流动的黄金海。”这就是中原可以看“海”的地方。
除了看“海”,更可观山。八百里伏牛山,坐禅谷的险峰飞瀑,八仙洞的奇石流泉,让人叹为观止。而身处环库区森林覆盖率61.7%的山间,每一次深呼吸,都让身体注入了新鲜的能量。
还有古都、古寺、古街,楚文化、商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穿梭于此,时光有了厚度,仿佛能够触摸到历代先贤蓬勃的诗情画意。
“我是跟团来的这里,乘船去了‘内陆小太平洋’,打卡了丹江小三峡,还品尝了鲜美的丹江鱼、地道的荆紫关‘八大件’,真的不虚此行。”游客顾先生开心地分享道。
“淅川的水绿山青鱼鲜,来玩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民宿也越来越火爆。” 淅川县大石桥那水乡·水上青荷民宿总经理张居说,“将来,我们要把这里打造成淅川观鸟基地、淅川钓鱼赛事基地、大石桥研学基地,让游客在这里玩得开心、吃得健康、住得安心,让那水乡的好风景孕育出好‘钱景’,增加集体收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淅川坚持“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主线,强力实施“文旅兴县”战略,相继出台了《淅川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行动方案》《淅川县扶持旅游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淅川县扶持大众民宿发展奖补意见》等系列文件,强化政策保障,赋能旅游发展。
乡村游、民宿游、研学游、美食游,推动了全域旅游提档升级。“旅游+文化”“旅游+养生”“旅游+体育”等“旅游+、+旅游”的多元模式,让淅川旅游业态不断丰富。
同时,充分发挥各类媒体资源优势,通过新媒体大赛、在受水区沿线举行推介活动、举办赛事活动等方式,广泛宣传淅川旅游,着力叫响“渠首淅川,一个中原看‘海’的地方”旅游品牌形象,提升了淅川旅游知名度。
目前,已培育3A级以上景区6家,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星级饭店8家,先后被评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工业转型驶向“新蓝海”
20世纪70年代的淅川,工业产业蓬勃发展,巅峰时期拥有工业企业800余家。但为了高质量完成“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任务,先后关停包括淅川铝业在内380余家“双高”企业,致使淅川工业一度经历了归零翻篇的“阵痛”。
工业兴则产业兴,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稳则发展稳。但淅川的工业转型该怎么转?
淅川县痛定思痛,深入论证。关停一批、转产一批、盘活一批,“三个一批”促转型;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目标,开展“技术改造、智能改造、绿色改造”专项提升行动,“三大改造”优转型;抓二产带一产、抓龙头带集群、抓创新带品牌,“三个带动”快转型。
立足水质保护和优势工业,紧扣产业发展趋势,选择了汽车零部件、现代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环保的绿色产业集群,推动工业向先进制造业方向转型。
“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我们已初步形成了以淅减为龙头,金博、浩帆、林吉特等高成长型企业为支撑,金利管业、大丹江等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成为国内几个仅有的全链条汽车减振器生产加工基地。” 淅川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建立说,“目前,我县汽车减振器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20%,每十辆汽车中就有两辆使用淅川制造的减振器。”
与此同时,淅川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培强创新主体。深化院县合作、校地合作,建设科创平台,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目前,淅川县设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创新实践基地8家,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智能工厂、智能车间17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7家,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被评为2023年度河南省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下一步,淅川将立足水源地绿色发展独特县情,以“五聚五提”为抓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淅川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启淅川工业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