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大明 本报通讯员 谢辛凌 李华东
12月15日,漫步沈丘县周营镇沙颍河堤顶的道路上,只见绿野绵延、河水清清,不时有载满沙石、钢材、建材、粮食的货运船只缓缓驶过。
走进位于该镇刘集村的周口市北航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偌大的露天造船生产车间里弧光闪烁、机器轰鸣,多艘正在拼装、焊接的大型货运船舶有序排列在泊位上,颇为壮观。
当日9时,随着一声“下水”令响,豫长泰1689号货船顺着气囊缓缓滑动,顺利下水。“这是北航船厂自2017年建厂以来打造出的第216艘船,也是今年造的第29艘船,长67.6米,宽11.5米,吃水深度3.8米,是传统的散装货船,核定载重量2000吨,造价400多万元,工期2个多月。”公司负责人、县人大代表李飞介绍。他今年47岁,曾在上海、湖南、湖北等地创业20多年,先后创办了两家造船公司。
“2014年,在家乡优惠政策的感召下,我决心把厂子迁回家乡,目前公司占地80余亩,有员工500多人,每年拆解、造船100余艘。”李飞自豪地说,“2017年5月底,我们造出自己的第一条普通货船。”建成投产的消息传开后,北航船厂吸引了众多“船老大”的目光。由于拥有过硬的建造技术,加上周到的服务,订单源源不断。
船厂也正成为乡邻们的“致富工厂”。“俺的月工资能拿到5000多元,厂子办到家门口,天天上班不出村。”负责切割钢板的村民张前进说。同时船厂还吸纳当地的“脱贫户”“监测户”等20多人,让他们有了固定收入。
近年来,李飞先后创办了周口市北航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周口长泰集装箱航运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先后拿出50多万元为经济困难家庭、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环卫工人等送去温暖和关爱,为家乡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贡献力量。
“今后,我将带领广大员工继续奋斗,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李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