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新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1979年12月,经省委决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在河南省历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基础上成立。45年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社科院与时代同频、与改革同步、与人民同心,由小院到大院、由老区到新区、由百人到千人、由平凡到一流,形成了社科院的发展之路、创新体系、光荣传统和人才机制,逐步成长为有地位、有口碑、有影响的新型智库。特别是近年来,省社科院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以建设国内一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为目标,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以创新引领发展,以改革激发活力,持续优化哲学社会科学组织架构,壮大科研人才队伍,建立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研管理新模式,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决策能力,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45载薪火相传,省社科院始终坚持改革第一动力,持续激发社科事业发展活力,不断开创社科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45年来,省社科院办院规模由小变大,办院空间从初建时的40余亩到现今郑东新区占地130亩的现代化社科研究基地,干部职工从建院时的40余人发展到现在突破400人,涌现了胡思庸、王天奖、杨承训、孙广举、崔大华等一批在学术界享有盛名的专家学者,培育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9人,河南省优秀专家、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省级高层次人才160余人。
近年来,省社科院抢抓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历史机遇,紧紧围绕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努力推动省社科院建设国内一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目标要求,事业编制增加至1000名,其中公益一类950名,公益二类50名;内设机构和所属事业单位增加至31个,包括党政办公室、科研管理部等6个管理机构,经济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等17个研究机构,中州学刊杂志社、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等6个科辅机构,1个教学机构研究生院,以及1个所属事业单位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学科门类覆盖经济、农村发展、城市与生态文明、创新发展、统计与管理、政治与党史党建、纪检监察、法学、哲学与宗教、文学、历史与考古、人口与社会发展、新闻与传播等主要学科,为社科院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围绕什么是“国内一流”,怎样建设“国内一流”,坚持以开放合作的心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建设“六个一流”(凝练一流社科课题,提供一流智库服务,产出一流社科成果,引育一流社科人才,搭建一流社科平台,创建一流社科生态),“以所办院”“学部制”“大部制”等制度建设逐步成型,社科院发生历史性巨变,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45载守正创新,省社科院始终坚持以争创一流为目标,不断提升社科研究水平,带动全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质量发展。
建院伊始,省社科院就自觉担负起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责任,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加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和学术化表达。
近年来,省社科院将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置于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深入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设立一批重点研究课题,出版和发表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和社会影响的论著、论文和研究报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河南实践”系列丛书、“中原智库丛书”系列等一批有分量的学术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充分展示河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举措和成功经验。坚持学研宣并重,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中心,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宣讲能力过硬的理论宣讲队伍,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发挥社科理论研究优势,与媒体合作开设专题宣传栏目,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河南日报》等党报党刊上发表一系列宣传阐释文章,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应有贡献。特别是社科院专家首次以“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为题在中央党校学员讲堂做专题报告,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河南贡献。充分发挥在繁荣文化事业过程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用好“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扎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特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刘跃进等知名专家“挂帅”,系统梳理河南历史文化发展脉络,71项河南省兴文化工程研究项目陆续开展,《中华文明探源论丛》《河南文化年鉴(2023)》《典籍中的河南》《简读中原》等一系列精品力作陆续问世,依托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分论坛、河洛文化研究高层论坛、河洛文化研讨会等系列会议,贡献了多场享誉社科界的文化盛宴,全面展示河南历史文化灿烂成就,为文化强省建设贡献了坚实的社科力量。
45载踔厉奋发,省社科院始终坚持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省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定位,推动河南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建院以来,省社科院坚持把科研作为立院之本,以为人民做学问为工作导向,以出精品、出力作为价值追求,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推出了一批有影响、有分量的研究成果。45年来,累计出版学术专著1000余部,发表理论文章120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6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600余项,获国家或省(部)级优秀成果奖900余项。
近年来,省社科院高质量推进“三大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原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深入实施学科体系建设“高原计划”,以智库建设推动科研转型,成立5个新兴、交叉学科类研究所,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专业专家学者团队建设,基本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并举,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共振的学科体系。深入实施学术体系建设“高峰计划”,坚持用创新性理论解读河南现代化实践,成功举办中原智库论坛、中原智库年会等国家级高层次学术研讨会,高水平打造“名家著作系列”等学术品牌,形成《中州学刊》《区域经济评论》《中原文化研究》《统计理论与实践》期刊矩阵,筑牢学术根基,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提升。深入实施话语体系建设“高地计划”,创新话语表达,传播河南声音,讲好河南故事,以“三报一刊”为重点积极抢滩理论主阵地,联合河南日报、大河网、顶端新闻等主流媒体打造宣传主窗口,以“两微一网”全面挺进网络主战场,为推动构建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45载初心如磐,省社科院始终坚持当好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为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
45年来,省社科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河南省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跟踪河南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研究,不断提升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的能力和水平,共报送《领导参阅》1349期、《呈阅件》82期、《调研报告》56期、《咨政专报》40期,提交对策性研究成果1500余篇,党的十八大以来被国家级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460余人次,推动国家战略在河南落地见效,为河南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
近年来,聚焦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推进“十大建设”,参与中央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重要讲话的写作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调研报告起草,报送的关于胖东来消费新业态的决策咨询报告获得国务院主要领导批示,高质量完成省委交办的“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河南发展形势与对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研究”“新发展格局下河南发展枢纽经济的内涵特征、现状及政策建议”等重要研究课题。深入开展“标兵渐远、追兵渐近”“新时代推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大调研活动,形成一系列调研成果获得省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发布年度“全省经济运行分析与展望”等研究报告,成为全省宏观决策的重要参考。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发布“中国黄河指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河南探索》,为沿黄九省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连续出版河南系列蓝皮书,记录了河南经济社会变迁,见证了河南社会改革发展的历程,成为服务现代化河南建设的重要成果。
45载开放合作,省社科院始终坚持开门办院方针,持续推进纵横联动协同,在深度开放合作中共同奏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华章。
45年来,省社科院不断加强“引进来”“走出去”,先后与300多家省直单位、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团体开展战略合作,完成横向应用对策研究课题千余项,南阳分院、鹤壁分院、巩义分院等分院挂牌运营,知名度和影响力节节攀升。
近年来,省社科院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推动社科研究向更宽、更广、更深领域扩展,“朋友圈”越来越广。向北,加强与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战略合作,与中国社科院大学、郑州大学联合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联合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20余名。向南,深化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等单位的战略合作,联合筹建RCEP研究中心,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向西,积极参加省委对口援疆系列活动,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智库服务援疆研究基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哈密实践研究,打造“智力援疆文化润疆”服务品牌。面向国际,2024年11月,成功协办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3个分论坛,组织专家学者和青年志愿者参与“走读中国之中原行”活动,充分展示了河南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良好形象。强化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院、杜甫研究院、红旗渠研究院、国情调研基地、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等应运而生,“一所一平台”战略合作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广纳八方贤才,出台高层次人才、急需人才的引进办法并获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肯定,选派科研骨干人员“上派下挂”,支持科研人员攻读博士学位,社科事业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
45载砥砺前行,省社科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以高质量党建推动社科院高质量发展。
45年来,省社科院充分发挥党的意识形态重镇作用,打好主动仗、占领制高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党的历次主题教育中走在前、做表率,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觉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筑牢忠诚干净担当的思想根基。
近年来,省社科院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开展理论学习教育,举办读书班,以学研结合推动理论学习“深化”,以学讲结合推动理论学习“内化”,以学宣结合推动理论学习“转化”,组织干部职工观摩廉政教育基地,召开警示教育会、廉政谈话会,观看警示教育片,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弘扬新风正气。发挥社科院人才集中优势,积极创新理论宣讲工作手段,创设“讲习所”、开展“故事会”、组建“轻骑兵”,以主题鲜明、载体灵活、有声有色的特色实践活动,为全省教育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发挥智库作用,推出“以严明政治纪律带动党的纪律全面从严”宣传短视频,院理论宣讲团成员、社科专家到机关、地市、高校等开展理论宣讲、专题辅导,服务清廉河南建设。坚持党建引领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党建业务工作与文明单位创建深度融合,深入开展“党建红、文化古、创新蓝、生态绿、暖心橙、活力金、廉洁白”七色创建,打造“多彩社科”品牌,先后成功争创区级、市级和两次省级文明单位,两次获评省级文明单位标兵。
45载风华正茂,赓续前行。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是我们党站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完成新的文化使命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赋予的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历史使命。
继往开来,省社科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总体目标,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立足河南、研究河南、服务河南,以坚如磐石的韧劲、只争朝夕的闯劲、时刻冲锋的干劲,全面做好推进重塑性改革的“后半篇文章”,着力打造与国内一流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不断提高服务党和政府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激发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大生机活力,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更加鲜明地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