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治融合”中持续提升城乡治理水平

《河南日报》 (2025年01月08日 第 08 版)

  □张进财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202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当下城乡融合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亟须创新已有治理模式。深化“三治融合”下持续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研究,旨在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切实提升治理效能。

  “三治融合”互为基础、相互补充

  自治为基础,激发群众热情。自治是实现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需要,是城乡治理体系的基石。在城乡治理工作中以多种渠道与方式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包括社区活动、提供参与平台等,让群众能在参与中提高自身的责任感与归属感,使其成为治理的一部分。健全自治组织,涵盖居民委员会、居民议事会、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等,为群众提供参与治理的组织保证。同时,还要积极鼓励与引导群众参与到城乡治理的决策中来,以民主选择、议事协商等方式,让决策工作朝着科学民主方向发展。另外,还要加强基层党建引导作用。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自治工作中,提升自治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法治为保障,规范治理行为。法治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基层事务治理提供根本性保障。在城乡治理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对已有的“三治融合”法律法规体系更新与完善,保证已有的法律法规能与城乡发展良好协调,满足治理的需求。要加大对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以法治教育、法治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城乡群众在宣传科普中提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提高城乡法治建设的水平,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学法、用法、守法氛围。

  德治为引领,弘扬社会正气。在德治工作中,以教育、实践活动等形式,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城乡群众共同遵循的价值导向。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忠诚、礼仪等,发展城乡地区的文化,良好引导群众树立正确道德观,在社会中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同时,定期对群众开展道德教育活动。例如,开展道德讲堂、典型人物宣传等,提升群众道德与文化修养;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节日庆典、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使其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通过此种形式,在社会中营造崇尚道德与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以柔性力量解决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因地制宜精准综合施治

  分类施策。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采取不一样的治理举措,确保能实现精准施策。例如,针对经济欠发达的村庄,应将重点放在法治建设层面,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增强法律服务,包括送法下乡、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以此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提高法治效率,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权益分配、环境保护等问题,让法治活动能朝着规范化与制度化方向发展;针对资源匮乏型村庄,应大力发挥自治与法治的作用。在自治层面,调动与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使其主动参与到村民自治组织中,共同为村庄的发展出谋划策;在德治层面,将德治的引领作用发挥出来,开展德治活动、文化活动,在村庄中弘扬团结互助精神,让村民实现团结协作;针对矛盾频发的村庄,将法治规范与德治引导融合其中,借助法律的强制手段与道德感化,缓解矛盾,让村民能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利用法律解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资源整合。在“三治融合”工作中,充分调动已有资源,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协作,确保能发挥治理合力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包括乡村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让资源实现良好整合,提升其利用效率。此过程中,应打破政府各部门的壁垒,通过建立协作机制让资源共享、互补等,促使不同部门之间实现良好合作。另一方面,政府应以购买服务形式,将专业的社会组织引入乡村治理中,为乡村治理提供良好服务与支持。乡贤作为乡村德高望重的人,在治理中有积极作用,应发挥乡贤、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共同为治理工作贡献力量。

  多元协作提升治理水平

  加强顶层设计。国家层面应明确“三治融合”总体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及阶段性任务,在工作中通过立法、行政命令等形式,统筹指导城乡治理。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推动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等方面形成合力。同时,加强对地方实践指导与监督,确保能实现创新,总结与推广成功经验。地方层面则要依据国家部署结合本地情况细化“三治融合”的具体方案,包括对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及居民等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与职位分工,保证每项任务具有明确责任主体与执行路径。此过程中,可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将治理工作纳入考核中,调动各级干部与群众积极性,为治理工作助力。

  利用数字赋能。利用信息技术搭建高效网络平台,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构筑公开透明的治理窗口,涵盖民主议事公开、信息公开、法律透明等,让“三治”实现线上同步,加强治理互动性与实效性。同时,推动网络化治理,划分责任区域,明确管理人员提高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加快“一网联通”的进程,整合政务服务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真正提升治理的效率。另外,应高度关注城乡居民需求,促进服务项目精准化对接。在工作中精准聚焦治理与服务的难点问题,通过设立意见箱、网上投诉渠道、定期召开居民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居民意见与建议,让已有的公共服务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辅助决策高效进行。

  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资源配置能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三治融合”下应高度重视公共资源的均衡分配与整合。一方面,加大农村投入力度。针对农村基础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薄弱情况,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此过程中,应利用政策引导、市场机制等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农村建设领域。另一方面,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依据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领域,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促使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服务与权益。

  (作者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河南日报理论 08在“三治融合”中持续提升城乡治理水平 2025-01-08 2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