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樊雪婧
“2’-氟-4’-叠氮-核苷类似物或其盐的药物应用”的相关化合物抗癌适应证正在进行试验前准备,即将进入Ⅰ期临床试验。
此前,郑州大学自主研发的这一技术实现转让金额6000万元,并获得Ⅰ期临床试验批件。而且,它“作战”的对象是多种癌症。
在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广谱、靶向、抗耐药抗病毒的创新药物成为新的研发目标。
1月8日,在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一个核苷类化合物实体库。这是一个广谱抗病毒化合物分子库,目前收录有多种抗病毒化合物,治疗范围包括乙肝、手足口病、流感、登革热等多种疾病。
“目前收录的化合物数量已超过1万个,为快速开发针对新发突发病毒性传染病药物做好战略储备。”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果说,病毒是锁,抗病毒药物是钥匙,化合物实体库就是钥匙库。我们通过研究,对一些潜在的广谱抗病毒化合物进行筛选,完成临床前研究甚至临床试验,也就是建立钥匙雏形,当新型病毒出现时,我们就能迅速从钥匙库中找出最接近的钥匙雏形,进行微调,加快药物研发的进程。
有了钥匙库,病毒“解锁”进程不断加快。如今,实验室有3个1类新药正在开展Ⅰ—Ⅲ期临床试验,多个针对艾滋病毒(HIV)、登革病毒(DENV)、乙肝病毒(HBV)、肠道病毒(EV71)、人冠状病毒(NL63)、寨卡病毒 (ZIKV)、猴痘病毒(MPXV)等病毒的病毒性疾病候选药物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
创新引领医药领域高质量发展,更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药”正不断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走向国内外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作为河南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和创新平台建设的主力军,郑州大学不仅在医药领域,还在更多科研领域实现“加速跑”——
2024年11月30日,由郑州大学牵头建设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首个科技成果“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实现转化,国内外首创,一举打破氨氮对钼冶金的“百年束缚”,助力我省成为世界级的高纯钼生产与加工基地。
2024年12月,郑州大学“双靶点治疗艾滋病1类新药技术开发及应用”获2024年度河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款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个新型核苷类逆转录酶与辅助蛋白Vif双靶点抗HIV-1感染1类新药,用药量仅为国际上抗艾滋病药的百分之一,治疗效果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内患者长期依赖国外药物治疗的局面。
2024年9月,国家超算互联网与郑庆哈城市算力网互联互通正式启动。以郑州大学作为建设主体的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积极推进郑庆哈及郑州城市算力网调度平台的主算力站点建设,打造东数西算非杻纽节点郑州样板,为中西部地区的科研创新、产业升级注入强大算力。
从“书架”到“货架”,从科研成果到现实生产力,依托人才密集、创新资源集聚优势,近年来,郑州大学已牵头或参与建设20家省实验室和1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具有河南特色、能够支撑和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科研融创平台不断发展壮大,并与世界一流“接轨”,“顶天立地”做科研,“铺天盖地”促转化,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正在加速转化成河南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