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甲骨日记” 探商代文明(了不起的甲骨文)

《河南日报》 (2025年01月15日 第 05 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岳洪彬。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张体义

  考古学家岳洪彬主编的科普作品《藏在甲骨文里的商文明》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1月10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岳洪彬。

  岳洪彬说,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透过这些“甲骨日记”,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祖先无与伦比的智慧,还能看到甲骨文里蕴藏的商代文明。

  甲骨文中的秘密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和研究甲骨文?这些古老而神秘的符号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甲骨文堪称商朝社会的百科全书。在多姿多彩的甲骨文中,有我们祖先的记忆和文化密码,为我们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商王朝。”岳洪彬说。

  通过“甲骨日记”我们可以看到,独具特色的内外服职官制度维持着王朝的统治,华丽的宫殿和宗庙彰显着王朝的兴盛,也能感受到五谷的丰登、作坊的繁忙、街道上的车来车往。

  岳洪彬介绍,商代晚期,种植业和畜牧业已很发达,甲骨文中可见“畜”“牧”二字。植桑养蚕在商朝农业中也很重要,甲骨文中有很多从“丝”的字,出土的青铜器上也发现了丝织物包裹的痕迹,可知当时贵族的衣着已经很华丽。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已非常先进。甲骨文的“铸”字,就像手持装有滚烫铜水的容器,将铜水浇注到下方的模范之中。随着商业的日益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海贝和玉作为货币进行交易。度量衡已具雏形,殷墟出土有量器和骨尺,甲骨文中也有“称”“量”二字。此外,甲骨文中还有大量关于战争、田猎、祭祀、疾病、天象等方面的内容。

  甲骨文属于文字的“童年时期”,很多人认为甲骨文主要是象形字。其实,汉代《说文解字》总结的六种造字法,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岳洪彬说:“正是由于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具有无与伦比的智慧,我们的汉字才能适应记录汉语的需要,几千年来长盛不衰,使用至今。”

  岳洪彬以“年”字为例,分析甲骨文何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甲骨文“年”字,似一个站立的人,背负着一捆禾束,正在奋力搬运着,本义为丰收、收获。在甲骨卜辞中,我们常常能见到“受年”的字样,这是商朝人在祈求神灵保佑农作物丰收。北京天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中的“年”字,也是丰收的意思。像这样藏在甲骨文单字、甲骨卜辞中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殷墟甲骨文重大发现参与者刘一曼研究员在《藏在甲骨文里的商文明》序言中认为,这些古老文字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不仅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更属于未来的世界。

  从安阳殷墟到宋国故城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委会秘书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岳洪彬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夏商周考古学和三代青铜器。他长期在安阳殷墟从事考古工作,成绩斐然。

  谈及殷墟考古,岳洪彬说,近年来,殷墟保护范围内,学术目的明确的主动发掘成为主旋律,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小屯宫庙区考古发掘搞清了商王宫庙区的池苑、给排水系统和核心岛等重点区域的布局。王陵区发现了东、西两处方形兆域沟和数百座祭祀性遗存,极大地推动了三代时期王陵制度研究。殷墟核心区外围新发现了诸多铸铜遗存出土点和商代遗址,勾画出了以殷墟为核心、周围散布众多遗址点的“大邑商”图景。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大大拓展了殷墟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前景。

  近年来,岳洪彬的工作重点逐渐从殷墟转移到商丘,担任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主要负责商丘宋国故城、睢阳故城和永城王庄遗址的发掘和研究。

  2021年5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启动了宋国故城考古发掘项目,主要目的是寻找殷商文化之源,却在无意中发现并揭示了商丘“多城相叠”的特殊历史现象。

  宋国故城是历史上两周时期的宋国都城遗址,也是最后一个被考古发掘找到的春秋五霸的诸侯国都城。考古发掘发现,宋国都城遗址上层层叠压着宋国故城、汉代梁园城、隋唐睢阳城、隋唐宋州城、宋代应天府城、明代归德府城等古城,呈现出“新城叠旧城”的地下奇观。

  “宋国故城历东周,跨两汉、两晋、唐宋,与封微子启于宋、宋襄公称霸、梁孝王平‘七国之乱’、唐代‘安史之乱’睢阳保卫战、南宋高宗‘应天府登基’等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宋国故城的考古发掘,为寻宋探商,解决这一困扰学术界多年的问题提供了契机。”岳洪彬说。

河南日报特刊 05读“甲骨日记” 探商代文明(了不起的甲骨文) 2025-01-15 2 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