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新 李达 张叶青
火眼金睛,在数据中辨别有效证据的蛛丝马迹;抽丝剥茧,在云端书写公平正义的“鉴证实录”。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届中国电子数据取证大赛中,新乡市检察院代表队从来自全国多个行业的1000支队伍、近3000名取证精英中脱颖而出,分别取得线下现场赛职业组团体一等奖、三等奖和个人第一名的佳绩。这是我省检察机关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一个缩影。
2024年以来,河南检察机关在全面落实最高检提出的“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持、重在应用”十六字方针基础上,坚持“省院统筹、全省参与、一地创新、全省共用”工作思路,以数字检察助力高质效履职,全省检察机关大数据理念更加深入、数字赋能法律监督模式明显优化、检察工作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数据融合 构建共享大格局
走进开封市兰考县检察院数字检察应用中心,运行中的“数智检察”界面涵盖了业务办案、综合管理等模块,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处理系统和智能的技术管控设备令人耳目一新。
作为省检察院确定的数字检察工作联系点,该院打造的“数智检察院”项目成功入选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检务创新案例。
盘活“内生”数据。省检察院建立工作网业务系统2.0结构化数据返还中间库,向地市检察院返还各类数据近亿条,让“沉睡”的数据资源“活”起来。打造“员额检察官+检察官助理+技术人员”数字检察办案模式,形成各条线上下一体、各部门横向联动的数字检察业务主导模式。
“外引”源头活水。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人民检察院与郑东新区管委会建立常态化府检联动机制,出台《郑东新区共享执法司法信息工作办法》,与区法院、公安分局、社会事业局、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等36家单位建立数据共享、信息互通机制,破解信息壁垒,提高工作效能。
河南检察机关通过推动检察自身数据融合与社会公共管理数据共享,变“信息孤岛”为“数据大陆”,以融合为导向深化数字检察建设,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模型赋能 探索监督新路径
中介人员张某在收取中介费后,帮助无固定职业人员寻找“虚构劳动关系”目标单位,伪造工资条等证明材料,借助虚假民事诉讼,实现骗取养老金的目的……
2024年5月,安阳市文峰区检察院办理的“刘某等27人与某职业培训学校确认劳动关系纠纷虚假诉讼监督系列案”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在此案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该院构建的“确认劳动关系虚假诉讼、虚假仲裁监督模型”。通过模型比对数据,该院迅速查清事实,涉案人员被依法追究责任。
为实现对类案监督线索的精准发现,文峰区检察院还通过模型筛查,累计分别向全市、全省及全国20个省份移交相关线索333条、851条、7978条,扩大模型应用效果。
河南检察机关将模型应用作为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的重要途径。2024年,全省三级检察院在最高检模型管理平台省检察院监督模型库上架模型188个,其中54个模型上架最高检监督模型库,位居全国第四,通过运用模型进行数据碰撞、发现线索,监督成案1.2万余件。9家单位在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广活动评选中进入前50名,其中1家单位排名全国第三,工作经验在全国交流。
技术引领 助推质效双提升
“我们通过公益诉讼遥感应用平台,调取卫星遥感影像,对涉案区域进行‘时间切片’分析,还原了耕地被侵占的具体时间节点和过程。为公益诉讼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提供有力技术证据支撑……”在省检察院开展的“科技助力检察办案,法治护航科技强国”检察开放日活动上,洛阳高新区检察院展示了该院办理的一起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的非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行政公益诉讼案。
该院构建以“卫星遥感+无人机+3D智图建模”等多种技术手段为支撑的“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办案助力公益诉讼机制,通过个案办理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非法占用农耕地专项整治工作,共整治非法占用耕地1835.78亩,办案效率、效果实现双提升。
群众诉求“码”上办理、公益诉讼快速检测、“数字检察平台+”广泛应用……一幅幅富含科技元素的检察工作图景,在我省三级检察机关渐次展开。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段文龙表示,将进一步推动数字检察深入“四大检察”的全场景、全领域、全流程,将其作为基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工程持续做深做实,以数字革命驱动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