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高铁物流 打造物流行业新质生产力

《河南日报》 (2025年01月17日 第 06 版)

  □悦国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鼓励加强高铁货运能力建设,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高铁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对于促进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具有关键支撑作用,有助于培育现代物流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河南要超前锚定高铁物流“首发经济”新赛道,充分发挥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及“12345”高铁物流通达圈先发优势,抢滩高铁物流大蓝海,推动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服务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大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物流服务的需求,打造物流行业新质生产力,推动河南加快交通优势再造,从“经济通道”迈向“通道经济”。

  正确认识河南在高铁物流领域的优势条件

  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优势。河南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高铁运营里程2256公里,形成以郑州为中心,1小时覆盖全省省辖市,2小时连通周边省会城市及京津冀,3小时通达长三角地区,4小时通达成渝地区,5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主要经济区的“12345”高铁交通圈。郑州高铁枢纽地位显著,郑州高铁通达全国重点城市数量达33个,与北京并列全国第一;郑州2小时内高铁直达地市数量达34个,3小时内高铁直达地市数量达62个,均位居全国第一。由于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地处我国经济地理和路网的中心地带,与全国主要经济区域的运输距离均较适中,综合物流成本优势显著。在“米”字形高铁网高效性、通达性、经济性的物流效应下,河南高铁物流形成了独特的优势条件,有助于放大高铁网物流潜力和实现规模化发展。

  高铁物流先发优势明显。我省积极推动时速350公里郑渝高铁货运示范线于2024年1月15日在全国率先开行,与中铁快运打造国内首家路地合作的省级高铁物流运营平台,与顺丰、京东等建立稳固的货源组织形式,2024年已满载运行352天,累计收发货物95万件、6500吨,充分彰显高铁货运大批量、高时效等优越特点。2025年1月5日,青岛—郑州高铁货运新线路开通,实现我省在全国率先开行2条时速350公里货运示范线路,为全国高铁物流行业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高铁物流市场需求强劲。当前高铁物流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吸引来自航空及部分公路的货源,根据相关研究,未来高铁快运目标货源需求约36亿件,占全国快递业务总量超600亿件的约6%。考虑到河南的地理位置以及发达的高铁网,预计2035年全省高铁快运发送量65万吨、到达量63万吨;2050年发送量近120万吨、到达量超110万吨。届时,在河南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条件的加持下,高铁物流在物流市场的比重和规模将显著提升,行业发展潜力和优势将进一步释放。

  航空-高铁联运优势显著。郑州航空港站距离郑州机场仅7公里,已建成全国唯一客站配套高铁物流中心。中国民用航空局明确支持郑州综合性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全货机航线拓展至57条(2024年),郑州机场连续多年国际货邮量国内排名靠前,货邮吞吐量相对稳定在70万吨至80万吨左右。其中,郑州机场进出港货量约80%流向省外地区(绝大多数通过卡车航班进行集散),而这些近八成的进出港货物均可通过高铁集散。在高铁站与机场空间距离临近的有利条件下,国际航空货邮通过货运飞机一落地,即可高效衔接“米”字形高铁网进行全国快速分拨,将有效放大河南航空、高铁两种高效运输方式的联运优势,显著突破郑州航空货运的规模发展瓶颈,实现航空货运与高铁货运相互赋能,有力提升河南物流通道优势和竞争力。

  高铁物流政策逐步完善。我省在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注重突出高铁的支撑引领作用,针对高铁物流发展出台了系列相关规划和政策。近年来,河南省级层面先后出台了《河南省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2—2025年)》《河南省加快实施物流拉动打造枢纽经济优势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加速客流培育提升郑州航空港站综合效益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高铁物流(货运),完善相关配套支持举措,为高铁物流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政策条件。

  科学谋划河南高铁物流高质量发展路径

  鉴于高铁物流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技术标准、场站设备、市场培育、行业政策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其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水平不高,行业发展潜力挖掘不够充分。我省应充分挖掘“米”字形高铁网先发优势,补齐行业发展短板,创新政策体制机制,打造物流行业新质生产力,助推河南在抢滩高铁物流大蓝海新赛道上奋勇争先。

  强化统筹领导,建立健全高效的高铁物流协调推进机制。高铁物流具有一定的行业壁垒,其发展是综合性系统工程,我省应积极协调国家层面有关部门,争取给予政策支持和创新行业体制机制。一是积极向国家层面申请建设高铁物流实验区,支持郑州开行更多的通达国内重点城市的点对点高铁货运示范线,探索创新高铁物流规模化发展示范路径,形成经验借鉴和政策优化依据,打造河南示范样板,形成全国示范引领。二是建立高规格的协调推进机制,由省市等相关部门、主体组成,加强行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指导,争取有关政策支持,积极深入开展高铁物流发展有关工作。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铁货运专用基地和优化场站设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是高铁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我省应积极争取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快完善高铁货运基地、场站基础设施、运载设施等高铁物流设施体系。一是规划建设高铁货运专用基地。以郑州高铁枢纽为重点,统筹全省高铁场站资源,规划高铁货运专用基地,综合考虑高铁路网规划建设及邮快件流量流向分布,重点在郑州等主要节点城市高铁站场周边规划建设高铁货运专用基地,包含快件转运中心、仓储中心、中转区等场地,配置自动分拣设备、装卸搬运设备等,形成可覆盖高铁运输业务需求旺盛地区的货物运输通道。二是优化场站设施,以标准协同提升作业效率。综合评估省内有旺盛货物需求的高铁站基础设施条件,有效盘活既有铁路场站及周边可开发土地等资产。以郑州高铁场站为重点,在既有有条件的高铁站,建设高铁内部货运专用通道,改造相关站台,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包括物流企业进行投资建设操作台、安检设施等,依托自动化设施快速传输快件,减少人力搬运;对于新建高铁站,应提前预留相关货运场地,以减少后期重复返工建设。

  发展空高联运,挖掘航空港高铁-航空双枢纽物流资源潜力。我省应充分依托航空港实验区独特的枢纽条件与政策资源,积极推进航空-高铁联运,挖掘郑州航空港站货运资源,先行探索和构建空高联运特色的高铁物流新体系。一是发挥郑州机场“空中丝绸之路”高时效和航空港站高铁网络低成本优势,搭建国际航空货运与国内高铁物流结合的空铁快运网链,培育广泛覆盖全球、高效通达全国的空高物流新经济增长点。在郑州机场货运区、航空港站高铁物流中心建设货物转运中心,构建航空和高铁物流直通作业体系,推进空铁联运装备、装载单元、信息平台、组织管理的标准制定,扩大空铁联运产品种类,开展空铁联运先行先试。二是建立省市区三级协调合作机制,成立涉及铁路、民航、属地的合资空铁联运平台,加快空铁联运发展。利用空铁双枢纽集成和航空港区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空铁联运中心功能,谋划建设航空港高铁站、郑州机场间货运专用铁路和便捷道路,畅通双枢纽之间的物流联系。

  以企业联盟为重点,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现代物流新生态体系。以高铁物流规模化发展为方向,打造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组建高铁物流行业企业联盟,先行探索空高联运特色的现代物流新生态体系。一是支持省内企业与中央、省市相关市场主体,开展全方位的高铁物流业务合作,合作搭建空铁联运实施主体,协调推进空高联运设施、功能、标准一体化的大通关建设,推动空高联运基础设施无缝衔接,构建高效畅通便捷的集疏体系。二是支持省内企业整合全省高铁物流上下游资源,与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合作,做大做强现代物流和供应链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冷链生鲜、保税、电商、供应链、特色产品分拨等现代物流产业。

  强化政策支持,为高铁物流发展出台支持措施保障。高铁物流行业的政策需求性强,我省要突出政策引领,为高铁物流发展提供完善的支持措施保障。一是对高铁物流在项目立项、土地出让、规划建设、项目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支持高铁物流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名单,土地价格给予优惠,建设规划审批给予绿色通道等。二是对高铁物流运营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及财政补贴。参考航空货邮、中欧班列等货运行业培育经验,在业务运营环节从货源集聚、运输代理、线路运营、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补贴及税收优惠政策,保障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三是加大对高铁物流复合型人才培育,支持相关企业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行业急需人才,强化“引、用、育、留”全过程管理,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河南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日报理论 06加快发展高铁物流 打造物流行业新质生产力 2025-01-17 2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