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县田铺大塆一隅。韩家东 摄

南阳药益宝公司员工在整理货柜展品。本报记者 司马连竹 摄

游客在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景区游玩。本报资料图片 谢万柏 摄

南阳月季博览园俯瞰。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李栀子 摄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习近平
□本报记者 赵大明 刁良梓 司马连竹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民生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冬日,记者走访信阳、南阳等地,听基层百姓谈感悟、说变化,感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民生温度。一个个故事背后,是各地群众不断增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在老家创业就业的人越来越多
1月13日上午,驱车从信阳新县县城向东南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过香山湖,再前行10余公里,“网红打卡地”田铺大塆创客小镇便映入眼帘。
清水盈盈的半月塘边,“90后”扶银廷和妻子经营的“文创工坊”已陆续迎来好几拨游客。不足80平方米的小店重新装修后布置得井井有条,卡通布娃娃、搪瓷杯、木制小摆件等琳琅满目,同鞋垫、虎头鞋、竹篮等富有非遗文化元素的手工艺品一起,被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
“店里卖的绣品都是周边村民手工制作的,很受欢迎。”扶银廷说。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田铺大塆考察时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近年来,田铺大塆通过改造盘活利用传统民居76间,打造出农家乐11家、民宿21家、特色小店24家。5年来,当地旅游综合收入达2.6亿元,180余名群众依托乡村旅游实现就业增收。
当天,记者又来到距田铺大塆60多公里的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东岳村考察时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走进村里的“余粮乡创”运营中心,34岁的村民崔红梅正通过手机直播娴熟地介绍产品,分享村里的点滴变化。曾经赋闲在家的她能够实现家门口就业,得益于高慧慧及其团队的培养。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同年,杭州余粮乡创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高慧慧,作为文化产业特派员来到了东岳村。
入村伊始,她就带领团队改良农产品包装销售模式、打造乡村IP形象,引导村民熟悉电商销售、设计潮流款样。据统计,“余粮乡创”已开展村民共富工坊培训班等300余场,带动40户村民就近创业增收。2024年,东岳村集体经济净利润超101.6万元,带动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3450元,比5年前翻了一番。
探索带动更多群众共同富裕
1月14日,记者走进南阳月季博览园,副总经理郭锐正带领员工在花田中养护月季苗木。今年39岁的他出生于“月季之乡”——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2013年加入博览园担任技术工人,一路成长并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头人。“对于当年‘跨界转行’的决定,我从来没有后悔过。”郭锐说。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月季博览园考察时指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加强地方优质品种保护,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统筹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这篇大文章。
如今,1500多万株月季遍布南阳市主城区的30条街道和主要公园、游园,月月有花开、四季花常在。南阳月季产业已形成以卧龙区月季产业带为引领,以内乡县、方城县、宛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4个县区为特色集群,以全市10家龙头企业为重点,以N家小型月季企业和种植大户为支撑的“1+4+10+N”产业布局。
走在南阳的大街小巷,除了能闻到月季花香,不时还有药香。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察看生产车间和产品展示,同企业经营者和员工亲切交流。习近平强调,艾草是宝贵的中药材,发展艾草制品既能就地取材,又能就近解决就业。我们一方面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3年多来,南阳市致力于将本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小小艾草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草”“幸福草”。目前,南阳市卧龙区涉艾经营主体2700多家,艾草加工企业490家,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企业14家,种植中药材1.6182万亩,中医药产业年产值近90亿元,带动就业近5万人。
千好万好不如群众好。过去一年中,我省多措并举完善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88元,同比增长6.4%,增速高出城镇居民2个百分点。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2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由2012年的2.72∶1缩小到2023年的2.01∶1。
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不打算再到外地工作了,老家的服装产业日益壮大,很吸引我。”一直在外务工的淮滨县赵集镇居民马胜说,去年,他参加了家乡有关部门组织的返乡人员纺织服装行业技能培训,学习了跑线、拼缝技术,也学会了机器操作技能,“在家门口找个合适工作不难”。
“东奔西走,不如一技在手。”技能,是增强生活自信的底气所在,更是就业和增收的关键一招。2024年,我省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放在省重点民生实事首位,持续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
过去一年中,我省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技能培训363.14万人次,全省新增技能人才272.81万人、高技能人才124.72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20.1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55万人,脱贫劳动力就业220万人以上,基层百姓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越来越多。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让人民生活幸福,体现在顶层设计中,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落实到日常生活里,是一日三餐的柴米油盐、学校里的琅琅书声、开在家门口的老年食堂、拎包就能入住的长租公寓……
“以前每天买菜做饭、刷锅洗碗,要忙活好几个小时。”在洛阳市涧西区珠江路街道石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餐厅就餐的75岁老人马书谦说,自打社区引入运营机构为老人提供助餐服务,他们终于从烦琐的一日三餐中解脱出来。在我省,越来越多像马书谦一样的老年人不再为做饭伤脑筋,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放心饭。
2024年,我省把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列为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全年要建成7300个以上老年助餐场所”的目标已于当年10月提前超额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牢记嘱托,播下追梦筑梦的种子;不负使命,结出为民惠民的硕果。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中原大地上的一个个民生故事,蕴含着生机与希望。随着经济向好,民生向暖,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的民生故事将会越来越多。
2024年,我省
●持续深入推进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
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
363.14万人次
全省新增技能人才272.81万人
高技能人才124.72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120.19万人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55万人
脱贫劳动力就业220万人以上
●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
“全年要建成7300个以上老年助餐场所”的目标
已于当年10月提前超额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