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海涛 本报通讯员 张仪薇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2月9日,记者在宝丰县马街体验到了曲艺版的“第十二夜”。
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总会在农历正月十三如期鸣锣开唱,马街一带有“十三马街会大于年”的说法,正月十二晚上可以说是专属于这个古老村落的“除夕”。
月光下,田野旁,灯带勾勒出刘兰芳艺术馆和马街书会景区建筑的优美曲线,麦田里旌旗招展,等待迎接正月十三的曲艺盛会。
对于马街的张满堂老人来说,他的正月十二晚上特别忙。张满堂今年72岁,他建立了马街最大的“艺人之家”,已免费接待艺人20余年,今年百余名远道而来的民间艺人在这里落脚。
“每年春节前,我就开始准备‘艺人之家’的床铺被褥了,过了春节又马不停蹄准备饭菜,前几天终于都收拾停当了。”张满堂说。
夜幕降临,“艺人之家”小院热闹非凡。一堵瓦墙,一方台子,一场同行之间的小型展演拉开帷幕。台下燃一盆火,几十人围坐,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和正月十三的书会演出相比,这里同行切磋过招的味道更浓。
“明天要去主会场演出了,今晚再练练。”来自许昌的李桂云刚表演完河南坠子,对正月十三的演出信心十足。
艺人住宿的大屋子,也成了同行交流的场所。艺人李胜杰的三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不一会儿,几人对乐器的交流就变成了小演出,你拉弦、我打板,唱起了韵味十足的《张大娘借驴》。
马街流传着一句俗语“无君子不养艺人”,供艺人免费住宿饮食的“艺人之家”,马街今年共有10个,接待艺人近千名。
走进村民张亚辉的“艺人之家”,院子里传来稚嫩的童声,来自南乐县的4个小朋友正在表演河南北路坠子《黑丫头》。“今晚我们在院子里表演,来看我的人可多了。”还在上幼儿园的和慕说。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来赶马街书会。”孩子们的老师郭秀环介绍。她9岁登台,已从艺40多年。郭秀环告诉记者,主要是想让孩子们感受一下马街的曲艺氛围,留下一段特别的童年记忆,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
烟火人间,曲韵悠扬。走出“艺人之家”,离开不平静的马街,立春后的麦田初醒,春风一起,便是漫山遍野的新生。
更多内容详见 04│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