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智慧大脑”

——“人勤春早 沃野耕新”系列报道①
《河南日报》 (2025年02月13日 第 02 版)

  2月12日,在周口市淮阳区曹河乡原种场的高标准农田里,大型种肥一体播种机在田间穿梭,加紧开展小麦追肥作业。 杨正华 摄

  开栏的话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春为岁首,农为行先,乡野间、麦田里、实验室、生产线、水库旁,处处奏响春日序曲,演绎奋进乐章。即日起,本报陆续刊发“人勤春早 沃野耕新”系列报道,记者带您走进希望的田野,触摸早春的律动,感受萌动的生机。

  □本报记者 于涛

  2月10日,春光正好。邓州市文渠镇李洼村村民孔海瑞的麦田里,一台自走式打药机正展开机械臂来回穿梭,喷洒除草剂。

  “快了打不到害草,慢了会浪费农药,这个机器比我们靠感觉强太多了。”孔海瑞家的土地早已托管给首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耕种管收都有人打理。但每次到了重要农时,他还是会去地里看看,瞅瞅这些“新玩意儿”咋作业。

  “这台机器搭配了北斗自动导航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走线直、速度快、作业精度高,不重喷、不漏喷,防治效果好。”首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他们正在调试装备,大规模作业时,每台机器每天可以作业400多亩土地,节约一半成本。

  不只是打药机,在李洼村的首邑农业农机仓库里,收割机、旋耕机等各种具备智能功能的农机一共有300多台。通过信息采集设备对农情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这些机器可以逐步实现对不同农作物机耕播种、防虫治病等关键环节的“无人化”自主作业。

  “我们现在正在和一家公司联合攻关新技术,准备在软硬件上同时发力,促进农业技术发展和效率提升。”首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沈海新说。

  紧挨首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让孔海瑞更有底气。

  一个月前,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发现孔海瑞等12户农户的520亩麦田中的叶面积指数低,属于弱苗麦田。

  “根据监测结果,结合土壤墒情,我们指导农户及早浇水追肥,增加水分养分供应,促弱转壮,降低冻害风险。”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主任李占说,目前卫星遥感监测的叶面积指数在2以上,达到了壮苗标准。

  作为我省首批成立的县市级智慧农业中心,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应用物联网、传感器、图像识别等技术,精准高效实现土壤环境监测、气象监测、虫情监测等功能。

  “以春管为例,根据卫星遥感连续监测的小麦叶面积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等参数,大数据平台会实时反映小麦的生长差异图像,并对差异值进行分等定级,作出长势评价,再分类精准指导。”李占介绍。

  在中心的大屏幕上,2.7万亩被监测的小麦数据一览无余:目前它们正由越冬后期向返青期过渡,叶面积指数2—3即壮苗占86.5%左右,叶面积指数3以上即旺长苗占7.8%左右……

  “为了提供更加全面的技术服务,我们还需要继续创新。”李占说,中心将根据大数据平台采集的数据、小麦生理生长发育状况等,同步进行实地收集整理,建设符合邓州当地气候特征的小麦生长精准管理模型。

  科技助力,农民种粮也更有奔头儿。孔海瑞算了一笔账,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投入使用以来,一季每亩增产100斤以上,年增收300元左右,再加上亩均节肥、节水、节电等费用,合计每亩节本增效500元左右。

  “天上有卫星,地上有气象站,田里有摄像头,还有先进的机器帮我们干,坐在家里等着丰收就行。”孔海瑞打趣道。

  记者手记

  在田间看到未来

  传感器将土壤墒情化作数据流传进智慧系统,无人驾驶农机在北斗导航下走出笔直线条……站在麦田里,目睹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也感受到身处其中的农户们的欣喜。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如今,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元素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实时查看、掌控庄稼的生长。

  “智慧”为农业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也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

  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正被应用于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智慧农业也将为粮食丰产丰收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农业现代化的智慧图景正在广袤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河南日报要闻 02麦田里的“智慧大脑” 2025-02-13 2 2025年02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