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file/2025-02-13/05/p47_b.jpg)
图① 2月11日晚,游客在开封市万岁山景区观看花灯,喜迎元宵佳节。 李新义 摄
![](../../../resfile/2025-02-13/05/p48_b.jpg)
图② 2月12日,郑州图书馆开展“典籍里的字谜”元宵节猜谜系列活动,吸引市民前来参与。 本报记者 王铮 摄
![](../../../resfile/2025-02-13/05/p46_b.jpg)
图③ 2月12日,灵宝市金城大道化身民俗文化长廊,机器狗与社火队伍同台竞技,一场精彩绝伦的元宵节社火行进式表演在此上演。 段景波 摄
![](../../../resfile/2025-02-13/05/p44_b.jpg)
图④ 2月11日,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举办元宵限定版“神都狂欢夜”。 李卫超 赵亦鼎 摄
核心提示
当一轮圆月升起,清辉洒向人间,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如约而至。这一天,全省各地群众以不同方式诠释“团圆与希望”。从非遗技艺到科技光影,从猜谜拓字到赏灯游园,从博物馆里的奇妙夜到舞龙舞狮队伍里的机器狗……在“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元宵节,有传统民俗的延续,也有当代生活的创新表达,二者交织,带给人们别样的体验。皓月良宵,请跟随本报记者一起走进这团圆时刻。
郑州
夜游文博 穿越千年
□本报记者 祁道鹏
玉箸争春、灯下寻谜、看展逛市集、与古人开启诗词对话……
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夜幕下的郑州博物馆灯光熠熠,一场别具文化味的上元奇妙游在此拉开帷幕。
当晚,郑州博物馆启动“与郑博 共团圆”元宵云游夜系列活动,以新春雅集氛围为依托,突出沉浸式互动游园,设置多处体验活动打卡地,通过与古人共游、欣赏文博之美、体验趣味元宵、逛非遗市集,将博物馆文化底蕴、传统民俗项目与夜间出游体验结合,打造一场别开生面的博物馆文化盛宴。
当天下午6时许,博物馆南广场重现古代开市盛典。“执金吾”颂词放市,拉开夜游帷幕,带领观众进入灯火辉煌的“郑博元宵夜”,感受千年前“一夜鱼龙舞”的元宵夜盛况。
渐次进入博物馆,许多身穿汉服的游客游走于不同的体验场景中,以长筷夹“元宵”、投掷“圈”住好运、光影摇曳中与亲友一同“圆月打卡”……
“‘唐太宗开金口’打一成语,‘箭在弦上’猜一歇后语。”来自郑州市中原区的五年级小学生王语甜与家人流连于“灯下寻谜”,开启一场头脑风暴。“答案分别是‘一言九鼎’和‘一触即发’。我都猜对了,还兑换了精美纪念品!”王语甜笑道。
博物馆一楼大厅的非遗集市,同样人头攒动。萌趣十足的布老虎、手工制作的香包、栩栩如生的泥猴……令人目不暇接。
第一次来郑州的陕西游客白川游走于各大展厅,追寻“中原象踪”、欣赏“汉砖意韵”。在“天地之中”展馆,中国古代国家级礼制建筑典范汉三阙、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观星台等复制模型,引起他的浓厚兴趣。“夜间漫步于博物馆,从‘天地之中’建筑群感受商都郑州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体验感很棒。”白川连连称赞。
夜色渐浓,晚上8时10分,郑州博物馆开启一场光影盛宴。伴随着“执金吾”在南大厅诵读掌灯词,祈福长廊灯笼依次点亮,打造出“万家灯火”的温暖景象。
“此次元宵夜游,旨在为观众打造一场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夜间大秀,让博物馆能更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持续创新表达。”郑州博物馆负责人说。
周口
民俗添彩 花好月圆
□本报记者 方化祎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时珍
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周口市精心筹备了丰富多彩的元宵节活动,从白天到夜晚,从孩童到老人,整座城市都沉浸在一片欢天喜地闹元宵的欢乐氛围中。
在周口关帝庙片区,一场“寻味儿时记忆”的民俗表演一大早就拉开了帷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文狮舞灵动飘逸,心意六合拳虎虎生风,还有舞龙舞狮的矫健身姿、回民秧歌的欢快步伐……这些传统文艺表演逐一亮相,让游客感受周口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移步至周口关帝庙广场戏台,这里是热闹非凡的“百姓大舞台”。申小梅、党玉倩、刘秋红、刘粉霞等国家一级二级演员纷纷登台演绎豫剧、道情、越调等经典剧目,韵味十足。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周口渡码头主舞台附近,一场震撼人心的非遗打铁花表演惊艳亮相。晚上8点整,随着一声令下,两个铁花炉同时开启。刹那间,铁水如流星划过夜空。
来到引黄调蓄湖出入口处,永福灯谜会正热闹举行。参与者在思考与解答中,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体验乐趣。活动现场还设有汉服换装区,让人们仿佛穿越回古代;主题打卡点留下美好瞬间;新春祈福墙上写满了对新一年的期许;DIY手提宫灯区则充满了亲子间的欢声笑语。
与此同时,在引黄调蓄湖上空,一场科技感十足的无人机表演正在进行。500架无人机整齐排列,以传统文化、魅力周口等为主题,在空中变换出15种奇妙图案。它们从调蓄湖童乐岛出发,缓缓飞至主舞台处,宛如一群灵动的飞鸟,在夜空中翩翩起舞。
此外,在调蓄湖的另一边,一场充满爱意的“幸福联线 缘在爱情湖”婚恋交友联谊活动精彩开展。浪漫的氛围,为这个元宵佳节增添了一份甜蜜与温馨。
濮阳
地方特色 花灯展现
□本报记者 逯彦萃 张晓静
在“杂技福娃”的花灯前,摆出一个同款抖空竹姿势,拍照片并编辑上祝福语发送给朋友……2月12日,濮阳市民谷轩选择来到该市戚城文物景区,以观看“2025年濮阳新春灯会”的方式欢度元宵节。据悉,该灯会自1月22日启幕后,已多次登上濮阳市“网红打卡地”榜首;元宵节当天,入园游客再创新高。
“流量”不断档,秘诀在哪里?“这里既能看传统,也能看文化。”谷轩的回答,也是大多数濮阳市观众对灯会的评价。濮阳市用巧妙融合当地非遗的文旅供给,满足了该市群众对传统年味的追求。
2025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从该市各大景区到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从各区的历史街区到基层社区,濮阳市将戏曲、剪纸、糖画、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融入展示活动。
在2025濮阳新春灯会中,杂技主题、濮阳麦秆画主题的花灯,是全场人气最高的花灯。卡通人物造型的花灯,展示空竹、顶碗、跃龙门、晃管等杂技动作,传递濮阳市杂技艺术的魅力;将濮阳市本地麦秆画镶嵌入花灯,设计独特,地方特色展露无遗。
元宵节当天,濮阳市最火的社火表演,满满的“濮阳味”。在濮阳县海通乡两门村,起源于康熙年间的民俗表演热闹非凡。由30余名高跷艺人组成的巡游队伍,身着彩衣、头戴面具,演绎当地戏曲人物及神话故事;由村民舞动的竹编火龙,由村中长者主持的祭祀仪式,传承悠久,庄严隆重。从山东特意赶来的游客李先生说:“‘土味’十足,看得非常过瘾。”
濮阳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托举起文旅消费新场景。据统计,春节期间,该市共接待游客550.46万人次,较去年增长36.35%;全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08亿元,较去年增长37.01%。
沁阳
高抬火轿 喜闹元宵
□本报记者 张萌萌 本报通讯员 韩田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抬火轿”是沁阳市山王庄镇万南村的习俗。元宵节前夕,“高抬火轿”在村里热闹开演。
表演者踩在高跷上,抬着100多公斤火花四射的轿子,在欢快的节奏中舞动前行。焰火从轿顶喷出时,如同礼花盛绽,众多村民、游客拍手叫好。
“高抬火轿”的轿体为全木质结构,宽2.5尺,进深3尺许,高3.6尺,有平顶、四面坡顶、券顶等不同顶式。轿体四面置花窗,内张细纱。前后轿长各5尺左右,抬轿人踩的高跷一般在5尺左右,抬杠长6尺许。
“轿子和高跷都必须选用上等木料,一般油漆成朱红色或橘红色。表演中,需有4到8位踩高跷的表演者,冬戴红毡帽、夏系红头巾,身着卒装,腰系板带,腿穿红裤,高高抬起花轿。轿顶装饰上可以喷火的龙头,可使轿檐轿体看起来流光溢彩。”“高抬火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卫平均介绍。
同时,轿内端坐着一粉妆少女,口中哼着戏曲,有时从轿中向外撒放“火礼花”,叫“天女散花”;有时从轿中向天空矢放“起火”,叫“仙女探月”;有时向轿外点燃抛掷鞭炮,叫“连中三元”“五子登科”等。
伴随火轿前后表演、左右相辅的还有低跷队、金鼓队、唢呐队等,参加演出的少则三五十人,多则百余人,热闹非凡。
“高抬火轿”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当时居住在丹河流域的人们就有抬花轿闹新春的习俗。到了明代,隐居在丹水河畔九峰山下的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堉,赋予了抬花轿更新的形式、更深的内涵。
传说朱载堉不断研究改进抬花轿的方式。比如,让轿夫脚踩高跷进行表演;将白天表演改为晚上表演;将花轿改为火轿,把原来的布轿改为纱轿;轿的周围点上蜡烛,轿的四角雕刻龙头,能喷出彩色的火,寓为“火旺”“财旺”。
西平
锣鼓喧天 声声不息
□本报记者 刘晓波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鑫
2月12日,元宵节,西平县嫘祖文化苑广场,锣鼓喧天、旌旗猎猎,西平县2025年第42届大铜器展演暨“移风易俗·春风送岗”活动拉开帷幕。
上午8时,嫘祖文化苑广场上人头攒动,来自全县各乡镇、街道的19支大铜器代表队依次上台表演,领队们肩扛旌旗和条幅,其他队员则通过大鼓和大铙的配合展现大铜器铿锵有力、粗犷豪放的风采。
两只舞狮从半空中穿出,腾翻、扑跌、跳跃、登高,两颗珍珠般明亮的眼睛忽闪忽闪,活灵活现。舞龙、舞狮、太空漫步,台上,队员们纷纷亮出绝活,台下,挤满观众的广场上掌声雷动,叫好声不绝于耳。
西平大铜器是流传于西平民间的一种风格独特的闹年打击乐,音色铿锵,粗犷豪放,演奏时配以造型舞蹈。西平大铜器传承久远、风格独特,其节奏明快、曲牌众多,具有极强的表演性和观赏性,先后被河南省政府和国务院命名为河南省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为传承保护西平大铜器,西平县文旅部门先后设立了大铜器培训部、成立大铜器传习所。先后投入400多万元,用于扶持、组建大铜器表演活动,队伍由原来不足60支发展到现在的300余支。每年一度的大铜器展演,从村赛到乡赛再到县赛一路点燃,至今已举办42届,已成为西平各地参与面和参与人数最多的春节文化盛宴。
下一步,西平县将把大铜器作为非遗惠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在嫘祖文化苑建立大铜器传习所,配齐各类各样的大铜器、民舞装备,向群众免费开放,并组织免费的专业培训。选拔本地的优秀大铜器队员组建县级示范队,倾力扶持优秀团队发展,更好促进这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发展。
孟州
巧思破谜 墨香拓福
□本报记者 成安林 本报通讯员 杜海珠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2月12日上午,朗朗的诵读声从孟州市化工镇后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传出。
当日,化工镇青年志愿服务队深入后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诗意闹元宵·拓福迎佳节——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送到群众身边。
猜灯谜、拓福字、品元宵……文明的风尚、喜庆的年味吸引着群众前来参与体验。
活动室内,青年志愿者陈颖带领孩子们诵古诗、拓福字,为村民们讲解元宵节的由来、习俗和传统文化内涵。
“我要把今天做的‘福’字带回家,向爸爸展示一下。”7岁的园园脸上露出满满的成就感。
“向孩子们发放‘绿书签’,引导大家自觉抵制非法出版物和不良信息。”陈颖说,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深入了解元宵节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文明闹元宵“新方式”带来的快乐。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每个灯笼下都挂着一条灯谜,灯谜内容涵盖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等多个方面,趣味性、知识性十足。
晌午时分,志愿者为幸福院就餐的老人准备好了热气腾腾的元宵。“一起品尝香甜可口的元宵,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老人赵秀英高兴得合不拢嘴。
“我们将传统年味搬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辖区群众提供更多元的民俗体验。”化工镇党委书记赵文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