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逯彦萃 马鹏宇 本报通讯员 程正锋
2月13日,农历正月十六。微风轻拂下,濮阳县柳屯镇吉洼村的村民们手持扫帚、铁锹,忙碌在村头巷尾。
村民朱焕丽一手拿扫帚,一手拿簸箕,清扫着家门口燃放过的鞭炮纸屑。她一边清扫一边说:“村里干净了,看着心里也舒坦。”
在濮阳县,吉洼村是声名远扬的“明星村”。村支书郭海江也是村里的“主心骨”,不管大事小情,村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拿主意。在他的组织下,村里不仅发展起40个食用菌大棚、38个西瓜种植大棚,还建起了文化广场,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
“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6万元。”郭海江笑着说,“我们村的村集体经济能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离不开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的培训。正是这次培训,让我们找到了发展集体经济的‘金钥匙’。”
郭海江口中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是全国首家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位于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于2016年5月正式揭牌。
学院有何来历?这要从“吃亏书记”李连成说起。李连成是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30多年来,他身体力行“吃亏精神”,带领村子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的“全国文明村”。
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正是通过发挥李连成这个优秀典型的带动作用,用“土”干部喜爱的“土”方法,让“土”干部们迅速掌握新形势下急需的新本事。
“走好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关键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看村支书这只‘领头雁’如何带领‘群雁’飞得更高。”濮阳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学院的创建填补了村支书培训的空白,打通了干部教育培训的“最后一公里”。
濮阳县清河头乡鲁五星村党支部书记王承华是学院的“老朋友”。“目前为止,我已去学院参加过10次培训,每一次都有不同收获,不仅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经验,还找到了差距、增添了动力。”王承华说。
走进鲁五星村,只见15米宽的村道规划整齐,平整的水泥路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的绿化带里,深浅不一的绿色相互交织;路旁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分类垃圾桶,村民们自觉维护着道路的卫生,整个村子都透着清爽。
“自2018年以来,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村里已投入500万元,村内主街道及村周围都完成了绿化、亮化,安装了120盏太阳能路灯,建设污水管网1200米。”王承华介绍。
在王承华的带领下,如今,鲁五星村村集体招引并入股濮阳金鑫包装公司,并与圆通快递共同出资建成了豫北一流的现代化快递物流园,目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
据介绍,1月25日,鲁五星村还举行了“集体经济发放福利暨先进典型表彰大会”,对村民选出的最美卫生户、最美志愿者、最美保洁员、最美临街户等26名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及奖品。同时,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10万元,给全村2168人发放了食用油等春节福利,让全村人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软硬”兼备、“内外”兼修,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全方位培育模式,不仅是濮阳市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关键前沿阵地,更是展现濮阳市基层治理创新成果与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展示窗口。
据了解,自揭牌以来,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已迎来来自国内超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36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14万余名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