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魏”网上说“面”

《河南日报》 (2025年02月17日 第 04 版)

  □本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 本报通讯员 李杉

  “各位好,我是‘魏氏面塑’第四代传人魏红刚,今天给大家展示的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面塑技法……”近日,“面人魏”如约上线,直播开讲。

  对着镜头,魏红刚淡定地拿起面团反复揉搓,再用一根小竹棍做骨架,把面团捏出人体的大致形状,再用小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

  “捏面人难就难在对细节的把控。以孙悟空为例,要想做得活灵活现,对脸部肌肉、毛发走向、眉眼神态等都需要反复地推敲……”魏红刚边讲边把不同颜色的面团分别按压成片儿,再细致揉捏,不一会儿,一个身着红袍、斜扛金箍棒、歪头咧嘴笑的“孙大圣”就制作完成了。

  “魏氏面塑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至今有120多年历史,经过家族传承,延续到我这里。”魏红刚在直播间里向广大网友“普及”,“面塑用料考究,选用特精粉、食用色素、蜂蜜等,可长期保存观赏。组合面塑八仙过海、福禄寿、蟠桃大会、龙凤呈祥等是魏氏面塑的代表作……”

  “原来面塑还可以这么潮!”“捏得真好,不愧是非遗技艺。”短短一个小时直播,一头是传承百余年的非遗技艺和拳拳匠心,另一头是粉丝评论、点赞,53岁的“面人魏”成了网红,面塑也成了潮品。

  据了解,我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历史悠久。但面塑也曾面临保护、传承的困境。

  “要想传承好,必须改变方式!”魏红刚介绍,2013年,他注册了名为“面人魏”的微信公众号,把面塑技艺录制成视频传上网,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身正气的关公、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网友们在网上就能领略非遗之美。

  一时间,网络“首秀”给他带来了不少流量。

  “很多网友私信询价,还有学校邀请我把面塑技艺‘搬’进校园,让传统文化浸润孩子们的心田。”魏红刚说,他从需求端出发,着手经营“面人魏”淘宝店铺,并对面团配比稍加改良,开发了多种规格的小包装面团,更易保存和运输。

  在面团外包装袋上,他还印上二维码,网友扫码可观看面塑捏制视频。

  2019年,“面人魏”再升级,补光灯、手机成了他传承技艺的“标配”。

  在直播间,魏红刚“云”教面塑,“圈粉”无数。几年来,他在抖音累计发布短视频500多条,播放量超过600多万次。

  蛇年春节期间,魏红刚捏制的乙巳如意蛇等新款面塑还在安阳市举办的新春民俗展亮相。

  “别看面塑是门老手艺,但它有着旺盛的生命力。”8岁起跟随爷爷学习面塑,如何传承、发展魏氏面塑,魏红刚一直在探索:开发定制款面塑、参加非遗线上展示展演、常态化上网课……

  在他看来,无论以什么方式,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面塑,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儿。

河南日报要闻 04“面人魏”网上说“面” 2025-02-17 2 2025年02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