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文物的“代言人”

《河南日报》 (2025年02月26日 第 07 版)

  “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深读’一座博物馆,专业的讲解员是观众的‘领路人’。”

  □林晓平

  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窗口。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宝贵遗迹、文物。2025年新春佳节,河南博物院累计接待游客10.15万人次,省外游客占比66.9%。“文博热”吸引越来越多观众走进博物馆。面对热潮,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并使之在增强文化自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每一位博物馆讲解员的使命和担当。

  如何摆脱学究气、通过文物“讲故事”加强知识传播?文物讲解,要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解疑释惑,少些照本宣科、正襟危坐,多些春风化雨、娓娓道来。近些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文博题材的节目十分火爆,一批珍贵文物的“前世今生故事”也让观众津津乐道,给了文物讲解不少启示。

  文物讲解,需要闪动知识与创意的火花,让高深的史学知识“轻量化”,架起一座座连接公众与知识的桥梁。用更有趣的方式向参观者介绍形制各异的烹煮器具,讲解员在创作讲解词《三千年前的烟火人间》时反复推敲,最终设计为从妇好这一历史人物的视角出发,从妇好墓中出土的文物“好”汽柱甑形器——一件炊蒸器入手。“蒸米、蒸馒头、煲汤、炖菜……用起来方便快捷的蒸汽锅,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好帮手,而这样的做饭方式,在几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一代又一代美食家在传承中创新、融合中生长,美味佳肴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味蕾的同时还传承着让人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商王朝就有这么一位地位特殊的美食家,她是谁呢?”“沿着妇好甑打开的时空隧道,仿佛看到妇好领兵出征大败羌族……”以文物为线索,采用故事化表达串联起文博知识,带领观众触摸历史的灵魂,解读文物背后的思想密码,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渠道。讲解不仅在场馆中,河南博物院讲解员还参与拍摄文物讲解线上课程,通过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增强公众的参与感。

  做好文物讲解,不仅要有意思,还要有意义,守正是创新的前提。维护讲解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尊重历史、科学和事实,是开展讲解的前提和基础。归根结底,载体、手段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论形式如何变化出新,讲解都不能偏离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内核。

  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博物馆的首要责任。博物馆要增强使命感,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发挥文物资源独特优势,强化“以史育人”的教育功能。河南博物院讲解员是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主力军之一。这就要求讲解员锤炼“把厚的学问变薄、深的学问变浅”的真本事,在话题选择、内容设计上“接地气”的同时,严把讲解内容质量关。

  文物讲解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梯队建设、综合培训、团队规范管理等多方面发力。讲解工作不只是熟练背诵讲稿,生动讲述文物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人施讲,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需求作有针对性的讲解。河南博物院讲解队伍现有50名讲解员,为不同类型的观众提供高水平的讲解服务,河南博物院十分注重讲解员培训工作,定期请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为讲解员面对面授课,就展陈文物的讲解内容作指导、修改,增强专业性。不少讲解员在数十年工作中编写、识记讲解词数十万字,甚至一个举手、一个站位,都要根据文物的陈列方式进行精心设计、反复练习。唯有不断提高讲解科普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推出更多兼具权威性和趣味性的讲解内容,才能更好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文物科普内容的需求。

  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深读”一座博物馆,专业的讲解员是观众的“领路人”。广大博物馆讲解人员不断提升讲解服务能力,利用新技术守正创新,探索讲好中原文物故事的方式方法,提供特色化的讲解内容和服务,才能满足公众对博物馆高品质文化的需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

河南日报评论 07当好文物的“代言人” 2025-02-26 2 2025年02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