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兴刚
清早5点30分闹钟准时响起,身体在睡,大脑醒来,意念催促,起床,起床,一会儿送孩儿上学,该迟到了。
这是冬日黎明前的小城,窗外黝黑,寒风凛冽。邻近的高楼也有几个窗口透着灯亮,窗影中人在忙碌,可以肯定和我一样,家有孩子上中学。小学生不会这么早,只有中学的孩子,他们一般夜自习很晚放学,等回到家再洗洗漱漱,到了夜晚11点左右,这会儿,睡得正香呢。
我下床,推开儿子的房间,他已经在穿衣服,显然他早已适应了这种节奏:能快速睡着,又能警醒起得来。尤其是每天早晨,不容人有半点迟疑和疏忽,每个动作都严丝合缝嵌入在时间的分秒间。
5点40分跑步下楼,快速发动车子,“砰”车门一关,车子立即驶出,再看街道上的情景,即便是司空见惯,还是会震惊:通往学校的路上,汽车一辆接一辆缓慢爬行,两旁电动车左冲右突源源不断,街道成为灯光的河流,无数的大车小车挤在一起像鱼群,后面还在不断加入涌来,我感叹,黎明前的小城,这是多么生动的一刻。
小城小,却很古老,历史积淀,文化氤氲,境内遗迹有楚王城、城阳城、太子城,出土了中国第一套青铜编钟;于此发生过叶公问政,留下孔子名句“近者悦,远者来”;发生过庄辛论幸臣,留下“见兔顾犬”“亡羊补牢”的成语。文化血脉流淌至今,小城虽小,古风尚存,与时俱进,尊师重教,城中有几所体量庞大的中学,动辄四五千人的规模,教学质量和成绩,远近闻名。每年榜单上升学率的可观,吸引着城乡及周边县的孩子和家长的脚步。我住的小区里,不时有新面孔和陌生口音加入。
有人说“闻鸡起舞”的成语也诞生于此,这可是经典的励志故事了。无论是不是受此激发,刻苦读书、奋发图强的文化基因,一代一代传续着,未有中断。笔者的中学是在悠悠浉水旁小镇上读的,一罐咸菜吃上一周,青春年少,并不觉苦。难以释怀的是学业不成无脸见爹娘的担忧。据传小镇曾出过状元郎,街坊们就将状元梦寄托在那一群群瘦削的学子身上。长大些后,得知故乡出过孪生兄弟著名作家,孩子们内心更不安了,顿生崇拜,抱定理想,要追随他们,加入风云际会的时代,从家乡出发,去到远方。
白云悠悠,浉水长流,小城文脉不息,新时代的小城教育守本创新,砥砺前行,做出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小城的学校越建越漂亮,小城教师成了一群最忙碌的人,伴着路灯上班,拖着灯影下班,谁让他们背负着小城最宝贵的群体和最具口碑的行业招牌呢?时代之变带来观念之变,百姓为了孩子上学也纷纷买房进城。于是这小城的黎明,每天天未亮大街就开始潮涌潮起,汹涌澎湃。
明明暗暗的灯光,扫过一张张紧张急切的面庞,学校门前两旁早餐摊已热气腾腾、蜿蜒绵长,从看不见的那头排到街口这头。偶有的一两声咳嗽、人群的摩肩接踵都刻意保持着凌晨的安静。如果你家没有中学生,这黎明前的小城景象你不会看到,这是生动的一幕,不同寻常,扑面的人间烟火,无尽的人生况味。若想亲见,对不起,你必须和我一样起早,因为这黎明前的一幕,很快就会伴随最后一个孩子入校,转眼消失,剩下的是校园内的琅琅读书声,还有校园外往日的宁静。
黎明即起,我是身披小城第一缕晨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