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获奖教师团队。 张明阳 摄

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奖教师——王世猛。 张明阳 摄
□李黎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重点部署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就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科创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是重中之重。
扎根莲城沃土66年的许昌科技学校斩获国家级奖项28个,其中一等奖7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10个;与长城汽车、奇瑞汽车、许昌远东传动轴等国内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每年定向输出2000余名优秀技能人才……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许昌科技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学校“党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深化“廉润科技 与梅同清”清廉文化品牌内涵,探索出了“双翼四阶六维”的教师梯级培养模式。“六维”,即“薪火工程”“培元工程”“赋能工程”“拔尖工程”“动力工程”“内省工程”六大工程,使教师们如梅花般,在拥有高尚师德和严谨教风的同时,助力教师“塑梅之形——新入职教师站稳讲台”“习梅之品——胜任型教师积蓄力量”“铸梅之魂——骨干教师厚积薄发”“扬梅之韵——专家型教师辐射引领”的“四阶”培养,最终实现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态度与价值观”的“双翼”齐飞,走出了一条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
明确“双翼”锚定培养目标
学校锚定培养目标,建立党员和骨干教师“双培养”机制,以满足教师发展需求为逻辑起点,形成了“新入职教师”“胜任型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阶梯式教师培养体系,设置了教师八大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技能传授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学生评价能力、反思与自我提升能力、家校社企沟通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师三大业务领域——课堂、科研、课后辅导,教师三大带头人——德育带头人、技能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833”考核体系,大大激活教师队伍活力。
统筹“六维”促进四阶成长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基,一支富有创造力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
1.名师引领开创“薪火工程”
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三名工作室”(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其中“名师工作室”围绕教学问题组建教学能力提升团队,以“项目式”“问题式”“情景式”教学为抓手,开展多种有效的中职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名班主任工作室”整合资源,组建班级管理能力提升团队,打造具有较强辐射作用的班主任团队。“名校长工作室”通过研修活动加强校际交流,致力于整合校外资源推动教师团队发展。“三名工作室”成员多是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发挥了强劲的示范引领作用。
2.以研促教打造“培元工程”
在教育领域不断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学校大胆创新实践,以研促教打造“培元工程”,提升教学质量。学校领导班子下沉到各个教研室,开展“即时观摩—推门课”“头脑风暴—集体备课”“智慧交锋—集体听评课”“练好内功—落实教学常规”“入企实践—跟岗研学”等系列活动,同时结合数字教学系统、虚拟演示平台,人工智能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极大提升了教师研课质量。
3.以学促干强化“赋能工程”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一体两翼五重点”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教师赋能工程。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以“分层次、多形式、求实效、重提高”为原则,通过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提升学校教师综合素养。例如,分层分类培训教师,按照教师发展阶段设计差异化的培训内容;混合式研修模式,线上开展理论学习和微课观摩,线下进行同课异构、课堂诊断等活动;跨校联动资源共享,与优质学校结对共建,在校教师连续两年奔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进行跟岗学习,拓宽教学视野;为教师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制定“菜单式”培训方案,允许教师自主选择研修内容;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教师利用教学间隙到企业实践,校企共建“双师工作室”。近几年,学校通过构建系统化、多元化的教师发展生态,逐步实现了教师从“被动培训”到“主动成长”的转变,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定期赴合作企业参与生产培训,将智能制造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教学。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70%的教师具备3年以上企业经历,形成“学校教师+企业导师”的双元教学团队,实现“课堂与车间、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加快促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有机融合,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3年,学校共组织24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25名教师参加班主任培训,38名教师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百余名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学习,全员参加校本培训。
4.以赛促建历练“拔尖工程”
学校让教师通过“赛—磨—训—教”一站式的模式,以班主任能力大赛、教学能力大赛、教学设计大赛、优质课大赛等各级各类比赛为抓手,以赛促研,以赛促教。通过内部“学科初赛—校际联赛—市级竞赛—专题培训—省级竞赛—国家级竞赛—科研产出—回归教学”等流程,综合运用案例式、探究式、情景式、参与式、行动式等学习方式,让全体参赛教师在不断历练中化茧成蝶。
5.以奖促学激励“动力工程”
学校每年组织教师节表彰活动,将受表彰的老师通过学校公众号、视频号以及各级媒体进行宣传,提高教师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增强荣誉感和成就感。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将获奖情况记入个人档案,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6.以思促行深化“内省工程”
学校坚持教师要从“教学者”向“反思者”、“研究者”到“教育家”转型。每学期组织教学反思评选活动,通过“反思促成长”“课后说一说”“成为名师的积淀”等系列活动,督促教师反思教学中是否关注个体差异,是否存在伪探究,是否迸发火花,是否创造性使用了教材,是否有沟通与合作,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问题。这种持续的自我评估和改进过程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近3年,学校涌现出全国中职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中职班主任能力比赛二等奖获得者、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等一批骨干力量,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彰显教师团队发展成效
学校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了“一三四六促发展、争先创优走在前”党建文化品牌、“党建带团建,共建促发展”团建文化品牌、“廉润科技 与梅同清”清廉文化品牌、“五育双培一树人”德育品牌、“多彩 融通 向上 向善”课程思政品牌等文化品牌。近3年,在河南省各级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师生累计获得一等奖76个、二等奖117个、三等奖43个。2024年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中,学校获得了22个一等奖、30个二等奖、21个三等奖。
1.教学成果显著
在“双翼”目标指引下,全体教师厚积薄发,在多项教学竞赛中荣获佳绩: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12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3个,其中职工组一等奖获得者王世猛和黄金来两位老师将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在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能力比赛中,学校思政教师团队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并作为该赛项唯一代表作汇报展示,目前正在参与由教育部职成司德育处组织的职业院校思政课资源建设项目,已完成中职思政统编教材《哲学与人生》所负责课时的课程录制。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设计与展示交流活动中,3名教师获评优秀案例展示者,5名教师获评案例展示者。
2.育人成效彰显
教育教学相辅相成,教师团队育人工作同样增效显著。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学金的学生53人、获评市级及以上文明学生16人、获评市级及以上优秀社团11个。在中职班主任能力比赛中,连续获得13个省级一等奖,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一支“四有”好老师队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随着强师队伍不断壮大,学校也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国防教育特色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平安校园、河南省中小学党建工作示范校、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首批新时代依法治校示范校、许昌市市长教育质量奖等诸多奖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许昌科技学校将继续探索“双翼四阶六维”教师培养模式,用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根基,以师德师风涵养教育生态,借专业成长提升育人本领,凭仁爱之心浇灌生命之花。
(作者系许昌科技学校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