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谈论网感时,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焦虑感在求索中消散,年轻的人永远在路上。”
□悦连城
近年来,造车界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当小米进入汽车行业之后,以往新车发布会都是比车,现在清一色都是老总下场站台。“卷老总”的源头,就是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
从鬼畜神曲《Are you OK》火爆全网之后,雷军,这个眼神清澈、笑起来有点憨厚的总裁,绝对是互联网上最会和年轻人打交道的企业家,没有之一。网友调侃:“如果你恶搞别的老总,可能会收到律师函,可如果恶搞雷军,他会和你一起玩。”
事实也的确如此。直播中给刷礼物的“大哥”敬礼,买下鬼畜神曲的版权,设置成为小米手机的官方铃声,为首批小米车主开车门……身为名企总裁,雷军会玩梗、能接茬、不说教,在镜头前也没有架子,跟年轻人打成一片。这种“把槽点变甜点”的智慧,是对网络文化的深度共情。
互联网拉平了交流的身份差,在这里,头衔、帽子、人设……都要经过网友们的一番解构。所以上网时,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装蒜”只会让人发笑,放低身段、不摆架子,表现出有趣、真诚的一面,才不会翻车。
网感不是坏事,这是一种可贵的交流能力,意味着即便听到那些稚嫩的甚至不成熟的声音,依然愿意聆听甚至谦卑地反思。网感的本质不是讨好,而是创造共鸣。网感也在某种程度上定义了什么是年轻——不仅仅是年龄小,还是一种连接世界、共情别人的能力。
真正的年轻,与皱纹无关,而在于能否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敏锐,搭建起跨越代际的对话桥梁。当我们谈论网感时,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焦虑感在求索中消散,年轻的人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