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宏伟
“四高四争先”是河南立足自身区位优势、锚定国家战略需求、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部署。河南文学界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广的全局视野、更实的工作举措,聚焦“四高四争先”,奋力开创河南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建设文化强省、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文学力量。
河南文学的历史长卷,铺展着中华文明最绚丽的篇章。先秦时期,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孕育了《诗经·郑风》《诗经·卫风》等篇章。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老子以《道德经》构建宇宙哲思,庄子以《逍遥游》翱翔于想象之极,韩非子以冷峻笔锋刻下法治文明的基石。汉代贾谊的《过秦论》开辟了政论雄文之先河,张衡的《二京赋》辞藻华美,展现了汉代文学的雄浑气象。曹操“对酒当歌”的苍凉,曹植《洛神赋》的瑰丽想象,共同托起建安文学的高峰。
唐宋时期,杜甫的“诗史”精神,将现实主义推向巅峰。韩愈的“文以载道”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犹如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照亮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路径。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朦胧绝唱,为唐诗注入新的美学维度。河南文学的千年流变,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关注、对人性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承载着中华文明最深厚的文化基因,不仅塑造了河南文学的精神品格,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0世纪初,冯友兰、徐玉诺等作家,率先开启河南新文学的先声,徐玉诺的诗歌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乡土情怀,开创了河南新诗的先河。师陀的乡土小说创作,细腻描绘了河南乡镇的风土人情与社会变迁。姚雪垠的《李自成》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展现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壮阔画卷,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为河南长篇历史小说创作树立了标杆。
当代河南文学更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豫军”现象。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李凖、张一弓等河南作家以现实主义手法深刻反映了农村社会变革。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作家更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国内外文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李佩甫的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洞察揭示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刘震云的作品《一地鸡毛》《一句顶一万句》等,以独特视角和幽默语言揭示生活的本质。宗璞的《东藏记》、刘庆邦的《遍地月光》、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李洱的《应物兄》、邵丽的《金枝》、乔叶的《宝水》等,为河南文学赢得了广泛声誉。如今,“文学豫军”的作品,以思想深邃、艺术精湛、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风格,展现了河南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河南文学创作队伍基数大,从专业作家到业余文学爱好者,形成了良好的创作生态。河南省作家协会拥有众多会员,各地市、县区有大量文学组织和创作群体。河南的高校文学社团活跃,培养了大批文学新人,为河南文学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与过往的名家大师相比,河南青年作家梯队相对薄弱,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学新锐。河南文学的传播渠道对新媒体的运用不够充分。文学作品的推广主要依赖传统的文学期刊、出版社,在影视改编等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河南考察调研,寄予河南“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切期望,曾用“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讲出了河南的文化底蕴、文化自信、文化优势,强调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传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省委“四高四争先”战略部署,与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一脉相承,为河南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提出了现实要求。河南文学界应该积极响应这一战略,为河南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贡献文学力量。
要高举旗帜,在思想政治引领上争先。河南文学界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作出聆听时代声音、洞悉生活本质的文学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创造高品质生活。要潜心耕耘,在推动河南文学起高峰上争先。文学创作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的事业,唯有潜心耕耘,方能在这片文化沃土上培育出文学的参天大树,让河南文学在全国乃至世界文坛上绽放异彩。广大作家要树立远大目标,充分汲取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现代文学表达,在文学创作质量、人才培养、文学研究等方面勇攀高峰。要传承创新,在培养文学新人上争先。文学创作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河南文脉绵延传承,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青年作家要在提升创作水平、锻炼坚韧品质、执着文学梦想三个方面下功夫,持之以恒,突破自我,方能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为河南文学注入新的生命力。要明德修身,在追求德艺双馨上争先。河南作家既要继承传统艺术的精髓,又要勇于创新,在艺术表现上精益求精。德艺双馨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与艺术技巧的叠加,而是道德境界与艺术造诣的有机统一。只有将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精湛的艺术表现完美结合,才能创作出滋养人心的优秀作品,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要高调亮相,在展示中原文学新形象上争先。鼓励河南文学界积极展示自身创作成果,加强与国内外文学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各类文学活动、展览和论坛等,提升河南文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世界更加了解河南文学的魅力。
河南省文学界应深入研究河南文学的发展历程、创作特色和文化内涵。引领广大作家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用倾注心血的文艺作品镌刻时代烙印,反映历史巨变,讲述新时代河南人民砥砺奋进、精彩蝶变的故事,抒写河南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新局面、新气象。
鼓励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家要深入各地农村、工厂、社区等基层一线,体验生活,挖掘素材,围绕河南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成就和实践,策划主题创作项目。
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河南文学研讨,对河南文学的成就与不足进行深入剖析,为河南文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鼓励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文学学科建设,培养文学研究人才。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作家、评论家、读者等,通过文学奖项、文学评论等方式,对优秀文学作品进行表彰和推广。
邀请全国知名作家、评论家培训河南作家,授课内容涵盖文学创作技巧、文学理论、文化素养等方面。组织作家参加国内外文学交流活动,拓宽视野,学习借鉴先进的创作经验。
建立文学新人扶持机制。通过设立全省青年作家奖、举办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等方式,发现和培养优秀文学新人。鼓励文学期刊、出版社为文学新人开辟专栏、专版。支持高校文学社团发展。
加强资源整合,搞好顶层设计,以重大文艺活动品牌为载体,邀请全国知名作家、评论家、文学编辑参加,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学品牌。既展示河南文学创作成果,也提升河南文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发展特色鲜明的全链条文创产业,壮大文旅文创市场主体,让文艺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推动河南文学作品的数字化传播,加强河南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通过影视传播提升河南文学的影响力。
贯彻落实“四高四争先”,河南文学界应坚定信心,砥砺前行,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原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培养更多优秀的文学人才,打造河南文学品牌,推动河南文学事业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作者为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