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终极使命,是成为照亮人类文明前行的火炬,而非冰冷的生产力工具。”
□曲娜
据报道,中国60岁及以上的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37.4%,较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高出17.6%。他们面对高度数字化的出行、消费、就医等日常琐事,很可能会无所适从。
在我们享受扫码点餐、线上支付的便利时,世界的另一端正上演着令人心酸的场景。94岁老人被抬至银行进行人脸识别、老人因不会手机支付冒雨缴纳医保等事件频发,折射出技术忽略弱势群体的问题。
技术发展本应成为推动社会公平的“均衡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战略应当包含每一位公民。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世界的进程中,追求技术高度的同时,守住技术发展的温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技术普惠方面,将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纳入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技术是可以摸得到的、可以负担得起的、可以持续发展的,全民数字化要让全民享受到技术的权益。技术伦理方面,技术应该有“温度”,给科技装上“良心系统”,杜绝算法歧视,做到让技术真正向善。在能力建设方面,要通过共享设施、知识网络和适应性技术,数字革命蔓延至全世界每个角落,每个人都参与到技术革命中。未来,唯有构建“共享算力—科技帮扶—伦理约束”三位一体的生态,才能让技术缩减年龄与地域之间的差距。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终极使命,是成为照亮人类文明前行的火炬,而非冰冷的生产力工具。数字文明的真谛,不仅在于制造更炫酷的“黑科技”,更在于让每个老人都能从容叫车,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云端课堂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