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

南大洋秋季科考关注些啥

《河南日报》 (2025年04月09日 第 06 版)

  ●夏季南极海域海况较好,是科考的“黄金季节”,调查资料相对丰富

  ●目前国际上对其他季节南大洋的了解极为匮乏

  ●在罗斯海开展秋季南大洋调查,有助于掌握稀缺资料,填补南极边缘海暗生态系统现场观测和实验的空白,对磷虾、企鹅、海豹等关键种群如何越冬有更深入了解,为生态保护和生物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4月初,南大洋已进入秋季,海况一天比一天恶劣。风吼浪啸,船身来来回回倾斜,科考队员摇晃不知天地。天色阴沉,海面上新结的冰像莲叶般片片随波荡开,越是往南,冰盘越大,逐渐连块成片,形成漫漫冰原。伴随着尖锐摩擦声,“雪龙2”号艰难破冰前行。

  这个时间点,以往航次的科考船早已一路向北,踏上归途。但今年,“雪龙2”号却依旧南行,再次穿越西风带,来到南极罗斯海,拉开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学考察的大幕。

  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的美籍科考队员沃克今年73岁,研究罗斯海已有40年。但他也未曾在南半球的秋天到过这里。为何要在海况和天气如此恶劣的时候来此调查?

  作为南极底层水的重要形成地和生物资源富集区,罗斯海是南极边缘海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此开展秋季南大洋调查,有助于掌握稀缺资料,填补南极边缘海暗生态系统现场观测和实验的空白,对磷虾、企鹅、海豹等关键种群如何越冬有更深入了解,为生态保护和生物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何剑锋说,“邀请美国、英国、挪威等国的科学家参与合作,也有助于提升我国极地科考的国际影响力。”

  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助理、综合队队长曹叔楠介绍,本次调查作业项目除传统中层鱼拖网、磷虾拖网、CTD(温盐深剖面仪)采水、鸟类和哺乳动物观测外,还有粒径谱观测系统、浪-冰浮标观测、莲叶冰浮标观测等。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将围绕“黑暗季节”的海-冰-气相互作用、生态系统过程、生物种群越冬生存策略以及碳埋藏等问题,在艾斯林浅滩和西侧底层水外流区等生态热点区开展综合调查。

  但在“黑暗季节”里,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浮游植物会逐渐减少,以它们为食物的磷虾该怎么填饱肚子?企鹅、海豹等动物又如何熬过漫长的严冬?这些问题有待在科考中进一步研究。

  一切都是未知,但困难必须面对:酷寒环境下设备冻结导致采水失败、数据波动;拖网进冰致使网衣破裂;艉部甲板作业的队员在低温强风下体力透支……

  何剑锋说,第一步总是艰难,但只要迈出去,就会有收获。这个秋季联合航次,对我们如何进行南大洋科学研究、优化极寒环境下的海洋作业装备、构建国际化的科考平台,都将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实践。

  (据新华社“雪龙2”号4月8日电)

河南日报时事 06南大洋秋季科考关注些啥 2025-04-09 2 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