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静
滍水顺着尧山奔腾而下,与它一路并行的是另一条深藏于地下的河流,那就是百里温泉带。它如蛰伏玉龙,赐给鲁山人和煦暖意。《河南通志》云:“温泉在鲁山县,旧名皇泉。上泉水热如沸,中泉平温,下泉微温,俗呼为上、中、下汤,能愈疮痍宿疾。”
温泉淌到下汤,渐趋温润平和,淌成一条宽阔的河流,当地人俗称“热水河”。很多下汤人的记忆里都有这样一幅画面:热水河里,一家挨着一家,热火朝天在温泉水里浸泡蚕茧、漂洗、扯绵,水雾萦绕。
鲁山地处豫西南,属于南北气候过渡区,温泉带上面南沉北升,形成百里长的断续阳坡,适宜柞树生长。智慧的先民发现鲜嫩的柞树是蚕最喜之物,于是天虫遍布苍莽林海间,一根根银丝织出山民的年景。清嘉庆《鲁山县志》载:“温泉一名神泉,《初学记》引王廙《洛都赋》曰:溪头温水,鲁阳神泉,不爨自沸,热若焦然,烂毛瀹卵,煮绢濯鲜。”有先民意外发现,经温泉泡过的蚕茧会自然“解束”,扯丝织成的绸子鲜亮柔韧,温泉和蚕丝碰撞出光耀千古的美丽,鲁山温泉绸诞生了。
鲁山自古“七山二水一分田”,山高林密,田地稀少,温泉绸是大自然馈赠给贫苦山民的珍品。解束是将蚕茧织成绸的重要步骤,指用水将蚕茧泡得松散可分解,温泉解束相比化学解束纯天然无害,又因为下汤温泉是热氡泉,古书云“可疗万疾”,鲁山温泉绸有较高的养生价值。它柔韧有骨,丝缕密实,加之用桑椹、栀子、蓝莓等天然染料染色,五彩斑斓,好似仙女巧手织就的锦绣,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被誉为“仙女织”。鲁山辛集乡孙义村又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仙女织的出现,堪称珍品与瑰丽爱情故事的浪漫邂逅。
唐开元二十四年春,唐玄宗命离京三百里内县令、刺史入京献演。一代贤令元德秀仅携几个民间伶人身着鲁山温泉绸,轻装简从,抚琴献演。鲁山温泉绸惊艳了贵族们的眼睛,相传杨贵妃沐浴温泉后,就身披柔润滑爽的鲁山温泉绸。
史料记载,“鲁山柞绸”在周代已是贵族衣料。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后,官府把柞蚕种发给百姓,积极倡导发展柞蚕生产。到了唐代,鲁山温泉绸已成珍品,并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亚、欧洲。当年悠远的驼铃声早已湮没在岁月尘烟里,鲁山人不畏艰苦、勤劳自强的精神却代代传承下来。
蚕丝除了可制衣,还适合做被褥,蚕丝被制作技艺是丝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山的温泉丝绵被是蚕丝被中的珍品。首先将蚕茧放入温泉水中浸泡、腐熟,人工抠茧,两拇指、食指合作找出蚕茧口部慢慢撑大翻套于一手中指、无名指及小指上,约4到6个茧叠加形成一定厚度小帽状茧套,再放入温泉中经过两手均匀用力拉,形成片状茧丝片,至少8个小茧丝片才能制成一个大茧丝片,多人拉拽茧丝片,反复数百次才能做成一床蚕丝被。这样制成的被胎,结实耐用,轻暖透气。外罩温泉绸做的被套,亲肤保暖。鲁山蚕丝被制作工艺因工序繁杂几近失传,所幸下汤镇一些有识之士重拾祖先技艺,将温泉丝绵手艺发扬光大,下汤“八蚕”品牌被河南省商务厅认定为河南老字号。鲁山人坚守古老技艺、传承祖辈的工匠精神,致力于做出精品,让曾经只有宫廷贵族才能享用的丝绵被走入寻常百姓家。
目前,丝绸制品已成为鲁山支柱产业之一。自强不息的鲁山人因地制宜,用勤劳的双手编织出一条锦绣之路,这是新时代的丝路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