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平
一块煤炭能物尽其用到什么程度?可延伸的产业链究竟有多长?
在位于襄城县的河南平煤神马首山碳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山碳材料公司”),煤的产业链在延长、价值在提升,一块普通的煤炭正在变化出更多种可能。
4月13日,记者走进首山碳材料公司,闻不到异味,看不到烟尘,钢铁架构庞然矗立,大小管道纵横交错,这里已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现在的首山碳材料公司已从单一传统能源向传统能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转变,先后孵化出首成科技、硅烷科技等5家高科技公司。
“作为襄城县千亿级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我们围绕‘以煤为本、相关多元’发展战略,坚持焦化并重发展,由煤炭初级产品向下游产品延伸,不断拉长煤基化工产业链条。”首山碳材料公司董事长蔡前进说。
为了实现煤炭资源循环增值、充分合理利用,首山碳材料公司先后建设了210万吨重介洗煤、7.63米大容积焦炉、20万吨二甲醚等项目,形成了原煤入洗、中煤发电、精煤炼焦、化产回收、煤气综合利用的产业格局,打造了以焦炭、氢气等40多种产品为核心的煤焦化工产业链,走出了一条“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之路。
“我们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煤焦化工产业链,原料进厂后被‘吃干榨净’,无废料出厂,打造出3条‘黄金’产业链。”蔡前进说,尤其是光伏硅材料—单晶硅产业链拉通后,扭转了我国电子芯片基础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
近年来,首山碳材料公司孵化的硅烷科技公司,利用产出的氢气合成硅烷,制造出纯度高于国际标准的“中国硅烷”,打破了国外对高纯度硅烷的垄断,实现了煤化工与电子材料和新能源产业的完美对接,从而衍生出硅烷、芯片级硅料、纳米硅粉、太阳能电池等电子新材料产业链。
从“黑”到“绿”的完美转型实现了煤产业链的资产保值升值,首山碳材料公司的产品由单一的焦炭也发展到煤气制纯氢7亿立方米、甲醇10万吨、针状焦4万吨、高纯硅烷气3500吨等40多个品种的产能规模。
由此,硅碳材料产业链发展逐渐丰富起来,进一步拓宽了产业发展的维度。依托首山碳材料公司等碳材料企业,许多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纷至沓来。
现在的首山碳材料公司,“吃”的是原煤,“吐”的却是硅烷、光伏材料、芯片级硅料等“高大上”产品,创造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了“原煤—硅烷”“硅烷—光伏电站”“硅烷—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
近年来,襄城县主动思变、积极求变,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培育出碳基新材料、高纯硅材料、光伏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传统煤化工与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耦合发展,推动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500亿元,已纳入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