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动车到底该咋管(记者调查)

《河南日报》 (2025年04月15日 第 08 版)

  □本报记者 赵大明 齐亚琼

  近日,新郑市某高校一名职工向记者反映,该校去年8月底开始禁止私家电动自行车(以下简称“电动车”)进出校门,给师生出行造成不便。记者走访发现,该职工反映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校方表示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出台规定实属无奈……

  近年来,电动车因高效、轻便、价格低廉在大学校园内颇受欢迎,但随着数量激增,也带来了诸多的安全隐患。高校既要保障师生出行便利,又要考虑校园安全。如何有序管理“小电电”,考验着高校管理的“大智慧”。

  新规实施 反响不一

  4月9日,记者来到新郑市某高校,一名大一学生透露,根据新规,原本停放在校内的电动车只能在校园内使用,原本停放在校外或新买的电动车不能进入校园。该学生表示,自己入学时本想买辆电动车,后来只能作罢,“有时从一个教学区下课后走到另一个教学区上课需要一二十分钟,步行过去实在有点远。”

  “采取‘不进不出’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控制增量。”该校总务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该校区占地1000多亩,有师生3万余人,电动车保有量达1.2万余辆,除了经常造成拥堵,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2023年,校内发生电动车轻微事故70余起。”该负责人说,“年轻人车速快,面对突发状况的经验有限,剐蹭、摔伤很难避免。”另外,一些学生图便宜而购买不合格产品,带来消防隐患,车辆自燃偶有发生。

  据了解,新规实施后,该校已打通多条通勤道路、增开各方向大门等手段提高出行便利度,还投放了300辆共享电动车。年龄较大、行动不便或处于孕期、哺乳期的职工可提出申请,获批后可以驾驶电动车进出校门。

  “共享电动车经常抢不到”“期待需求被理解”……尽管校方“煞费苦心”,仍有尚未购买电动车或购买后无法出入校门的学生在网上发帖抱怨。而在一些交易平台,有人售卖二手电动车时特意标注了“校内可用”等字样。

  有序管理 便捷通行

  相比之下,有些高校的电动车管理政策宽松不少。在郑州大学某校区读研究生的小涵(化名)表示,该校区面积较大,“现在学习、生活节奏快,经常需要快速切换多种场景,骑电动车已是我们的‘刚需’。”与之类似的是拥有近1.6万名全日制在校生的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电动车也可以自由出入校园。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万余人,该校党委宣传部长李立功介绍,学校按照“一车一牌、总量控制、限额审批”“双牌准入、无牌禁用、违规销牌”等原则进行管理,电动车入校后统一停放在指定位置,禁止无牌车随意通行。

  无论“放”还是“限”,均不乏支持者,而不同的声音也始终存在。一些高校的学生在论坛上表达担忧:高峰时段在校内步行,身边一辆辆电动车飞驰而过,未免“战战兢兢”;一些消防通道被频繁占用,管理人员规劝但效果甚微,希望学校“收紧”措施。还有一些高校的学生则表示,校方应扩大电动车通行区域或引入替代方案,满足出行需求。

  堵疏结合 共享共治

  国内高校中,面对电动车带来的种种问题,积极探索治理新模式的不在少数。一位教育管理领域的专家向记者表示,高校的占地面积、功能分区等共同决定了策略走向,对于电动车数量远超承载量的高校来说尤其考验治理智慧。

  一些高校为了“控增量、减存量”而引入共享电动滑板车、开通接驳车辆强化周边公共交通微循环;有的高校着力加强安全教育,试点将规范骑行、安全充电等纳入考核;还有高校提出运用信息技术搭建专用数字空间,在掌握动态路况、堵点卡点等基础上引导学生规划出行路线……

  有专家认为,除了“家长式”管理,也不妨多听听来自师生尤其是学生的声音,毕竟学生参与度最高,也是主要行动者和最大受益者,“学生应成为治理参与者,如建立常态化意见征集平台,或依托学生会、社团等成立治理小组,与教师和行政人员共谋良策”。

  在安全与便利的博弈中,答案或许藏在制度的刚性与柔性的结合处。“治理需要温度与精度并存。”一位受访的高校教师说,“大家需要的不是冰冷的规定,只有从围堵转向疏导、从管理升级为服务,这道难题才能找到突破口。”

河南日报基层之声 08高校电动车到底该咋管(记者调查) 2025-04-15 2 2025年04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