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所潮背后,审计生态正在重构(徐观财事)

《河南日报》 (2025年04月17日 第 06 版)

  “期待换所潮之后,不只是换了牌子,更换出一个更干净、更透明、更负责任的资本市场。”

  □徐兵

  近日,A股迎来年报季,但换审计机构的热浪也扑面而来。据报道,截至目前,A股已有超过1100家上市公司宣布更换2024年年报审计机构,这一数据刷新了历史记录。与之对比,2020年至2023年,年报审计机构的更换家数基本维持在400到500家。

  这一反常数据不是简单的换马,而是一场正在深刻重塑审计行业格局的结构性变革。背后的推力不止一股。政策引导是显性的,监管趋严是核心的,市场博弈是动态的,而企业自保心态更是隐秘的。

  近年来,“看门人”失职的案例接连曝光,财政部、证监会联手出重拳。普华永道中天、大华所、亚太集团等头部事务所接连被罚,审计意见沦为“橡皮图章”的闹剧被摆上台面。大华所因金通灵、东方集团案件遭重罚,仅一年时间就被337家上市公司集体解约,这不只是一次市场调节,更是一次行业清洗。

  换所中的这一类,无疑是一种纠偏,是企业在避险,更是监管在整顿。2023年5月1日起,选聘办法规定国企审计服务年限不得超过8年,直接撬动了国资背景上市公司大规模换所。数据显示,2024年已有573家国资上市公司按章办事完成轮换,占同期换所公司总数过半。

  这是制度引导下的审计生态优化,也是市场在合规红线面前做出的主动调整。

  不容忽视的是,换所名单中也混杂着动机不那么纯粹的企业。一批公司在遭遇非标审计意见后“另请高明”,甚至转而聘任刚被处罚的事务所。这种操作,表面上是合规换人,实则可能是在回避风险、规避监管,甚至是在为未来的财务处理预设空间。

  审计不是工具,而是制度的基石。一份审计报告的背后,是资本市场的信心,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是财务透明与市场公信的底线。如今换所潮的剧烈演化,实质上是审计行业从价格导向走向质量导向、从事务所品牌走向执业责任的深层调整。

  如业内人士所言,这一现象折射出三大趋势:监管规则刚性化、本土化分层竞争加剧、风险偏好下降与合规成本上升。这不只是事务所的事,也不只是上市公司的事,而是整个市场治理体系的事。但也要看到,治理越趋规范,套利空间越小,审计“游击队”就越难生存。

  事实上,换所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借换所之名,行规避监管之实。换掉问题所,是必要的清理门前雪;但如果换所只是权宜之计,甚至成为规避审计问责的挡箭牌,那就需要监管进一步加码,投资者提高警惕。

  审计行业的生态重构,不只关乎数字审慎,更关乎市场底线。期待换所潮之后,不只是换了牌子,更换出一个更干净、更透明、更负责任的资本市场。

河南日报评论 06换所潮背后,审计生态正在重构(徐观财事) 2025-04-17 2 2025年04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