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改革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必须久久为功。”
□丁新伟
乡村宜居和美,离不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软环境的打造。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具体部署,要求“深化殡葬改革,推进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完善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殡葬,作为对逝者最后的告别仪式,承载着生者的思念与敬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当生命的烛火熄灭,昔日的中原乡村,造墓立碑、大摆宴席、纸钱纷飞,是纪念逝者的传统方式;今天的中原乡村,一棵苍松、一束鲜花、一方绿草,皆能承载深深的怀念。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氛围对人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殡葬移风易俗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之中,通过广泛宣传引导,营造浓厚的文明殡葬氛围;印发建立村(居)红白理事会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其在殡葬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引导群众集中治丧;对不文明治丧行为进行集中治理,让文明治丧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开展大规模集中宣传活动,倡导文明殡葬和绿色环保安葬新风尚……近年来,河南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殡葬改革为突破口倡树新风,为文明乡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殡葬新风,深入中原乡村人心,彰显着移风易俗的河南成就。然而要看到,如今在一些农村,传统殡葬习俗仍存,丧事安排的铺张浪费与封建迷信屡见不鲜,不仅加重群众经济负担,也污染公序良俗,与乡风文明背道而驰。现实在提醒,殡葬改革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必须久久为功。
让厚养薄葬的观念根植乡民的内心,让文明祭祀成为乡民的自觉,殡葬改革加快制度设计服务升级……多措并举破陋习、易风俗,才能办好老百姓的“身后事”,文明之花才能在告别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