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庭生态除虫立规矩(众议)

《河南日报》 (2025年04月18日 第 06 版)

  “家庭生态除虫市场兴起,反映了公众对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值得肯定,但不能违背生态规律,更不能无序生长。”

  □李英锋

  随着气温升高,蟑螂、蚊蝇又到了活跃的季节,部分人选择购买白额高脚蛛、蚰蜒等,用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防治理念除虫。灭蟑螂小能手、安全环保、对人零危害,低至5.69元一只……售卖“神奇动物”已经成为一门生意,有店铺销量高达上万只。

  近年来,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危害。在此背景下,副作用更小的生态除虫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然而,这一新兴市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给生态环境保护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埋下隐患。

  生态除虫确实具有一定的优势。白额高脚蛛等捕食性动物以蟑螂、苍蝇等为食,既能避免化学药剂的使用,又能起到控制害虫的效果。然而,生态除虫的理论效果与实际效果很可能存有较大差距。有消费者反馈,蜘蛛放入家中后很快消失无踪,蟑螂依旧猖獗;有的则发现蜘蛛因运输或环境不适应而死亡。这种效果的不确定性,拉低了消费者体验,暴露出生态除虫的局限性。

  值得警惕的是,生态除虫的商业化推广可能带来生态风险。白额高脚蛛和蚰蜒虽是本地物种,但大量捕捉和跨区域交易可能扰乱其自然分布,甚至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比如,过度释放捕食性动物可能导致某些昆虫种群骤减,而另一些害虫因天敌减少而泛滥。此外,这些捕食性生物大规模进入人类居住环境后,也可能给消费者及周边人群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威胁或伤害。生态除虫使用不当,有可能演变为生态破坏。

  目前,生态除虫市场还处于自发生长状态,且游离在监管之外。法律虽未禁止售卖白额高脚蛛等本地生物,但对活体动物的寄递、运输等环节却有限制性规定,运输某些种类的捕食性生物也需要开具检疫证明。然而,很多生态除虫卖家都是通过快递渠道发货,运输过程中也缺乏检疫证明。有的商家为了追求销量,还存在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等问题,忽视对消费者的风险提示。一些消费者盲目下单,一旦发生纠纷,维权难度较大。

  生态除虫有其生存价值,可以作为一种除虫选项。对于生态除虫市场,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放任自流。市场监管、农林、邮政等部门要尽快完善与生态除虫有关的活体生物交易监管规则,划清生态除虫的边界和底线,强化监管治理,查处越线违法行为;加强科普宣传,引导消费者理性选择除虫方式,最大限度减轻或杜绝生态除虫对自然生态以及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电商平台要监督商家如实提供商品信息,明确告知消费者生态除虫效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产生的风险和使用限制。商家在推广生态除虫产品时,应守住底线,诚信宣传,规范经营,努力为消费者营造健康、安全、公平、有序的消费环境。

  家庭生态除虫市场兴起,反映了公众对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值得肯定,但不能违背生态规律,更不能无序生长。监管部门、电商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只有不断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才能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实现虫害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河南日报评论 06给家庭生态除虫立规矩(众议) 2025-04-18 2 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