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勇
“豇豆苗太密,容易造成营养内耗,不利于形成壮苗,后期会影响豇豆产量。”暮春时节,走进濮阳市南乐县福堪镇刘吕村种植大户曹林河的蔬菜大棚,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博士赵付安一眼就发现了问题,上手把套种的“一窝”六棵豇豆苗拔掉了三棵。
曹林河的设施大棚连续种植已超过14年,氮元素严重超标而有机质严重匮乏。在专家的指导下,他适当减施氮肥,大量增施腐熟有机复合菌肥,有效改良了土壤,涵养了有益菌群。“土壤经过消杀,今年豇豆苗不发黄了,指定有个好收成!”曹林河笑着说。
省农科院与南乐县共建“长豇豆绿色高产高效生产与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区包括刘吕村和马村50亩,带动福堪镇800亩,辐射南乐县2200亩。
为何会选择在这里建基地?因为这里有大棚种植蔬菜和豇豆的传统,更有辐射河南、山东和河北三地的大型蔬菜瓜果批发市场,交通地理优势明显。
作为长豇豆(俗称“长豆角”)生产大省,我省种植面积常年居全国前列。但和全国一样,因豇豆病虫害多发,加上化肥、农药施用不科学,为此河南持续开展了豇豆农残突出问题攻坚治理。
“作为豇豆种植大县,我们紧盯从源头解决农药残留这一突出问题,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绿色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持续推广优质新品种,形成以豫绿豇1号、豫绿豇2号等为主导品种的南乐豇豆产业结构布局,加快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2025年提升优质豇豆占比达35%以上。”南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级农经师王爱敏说。
“种植蔬菜瓜果,病虫害防治是关键,防控好了一亩地能收入上万元。”马村蔬菜种植大户吴红卫打开密闭严实的棚门,指着长势喜人的豇豆苗说,“每周打一次的驱虫液和叶面营养剂,都是赵博士给俺送来的。”
实际上,省农科院菜用豆类研究室开展的“大棚长豇豆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试验,已经进行了两年。
“从试验结果看,当期化肥用量减施1/3,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每亩700元以上,生产的鲜食长豇豆经农业农村部授权机构检测,符合绿色食品豆类蔬菜有关标准,所检测的32项指标全部合格,且所有应检成分全部未检出,真正达到了零农残。”赵付安介绍。
生产过程可追溯,消费者才能更放心。而改变种植户的种植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在南乐县示范基地,省农科院经作所为像吴红卫一样的种植户的每个大棚都配备了生产记录本,实施质量安全溯源管理。
“我们正在完善溯源平台,将豇豆从播种、育苗移栽、收获、包装、储运及销售等关键环节及生育期记录连接起来,提供全面的防伪追溯解决方案。”南乐县农业农村局经作股股长张焕想说。
针对如何让农民的绿色产品优质优价这一问题,赵付安认为,可以让绿色豇豆种植大户与电商平台无缝对接,提高农户单产收益和绿色生产积极性。
赵付安的想法和法甄选(河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荣耀的想法不谋而合。“作为电商平台,我们致力于从农产品产地源头把好安全质量关,甄选并推广河南优质农产品品牌,助力河南优质农产品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赵荣耀说。
不同于法甄选团队优选的红薯、鲜食玉米等农产品,鲜豇豆不耐贮藏。赵荣耀和他的团队计划在全国各地租赁云仓,通过快速锁鲜及冷链确保豆角鲜活,同时联合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减损团队在南乐县建立的豇豆加工示范生产线,将部分鲜豆角加工成绿色干豆角,让更多的绿色豇豆能从田间地头走上百姓餐桌。
“豇豆虽小,事关食品安全事大。”省农科院菜用豆类研究室主任杨晓杰建议,我省有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分别在豫北南乐县福堪镇建设“设施长豇豆全域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镇”,在豫东开封市祥符区建设“露地长豇豆全域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规模化推广以印楝素等生物源制剂为主、物理措施为辅的绿色无害生产技术,为我省乃至全国探索出一条豇豆绿色安全生产的切实可行易复制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