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岂能少了春风轻抚

《河南日报》 (2025年04月22日 第 05 版)

  “少年发出‘我要春游’的呼喊,折射出当前教育中的一种缺失——当升学与安全成为绝对‘优先级’,孩子们的童年正被压缩成单薄的课本记忆。”

  □吴永红

  春游曾是几代人对于童年的集体记忆,如今它正变得奢侈。近日,成都一名六年级学生在“问政四川”平台上116次敲下相同的四个字——“我要春游”。该同学委屈地说,学校已有三四年没有春游了,同学们都想在毕业前好好春游一次,和自己的好朋友告个别,为自己的6年生活画一个完美的句号。

  少年发出“我要春游”的呼喊,折射出当前教育中的一种缺失,当升学与安全成为绝对优先级,孩子们的童年正被压缩成单薄的课本记忆。

  中小学校减少春游活动的现象,折射出教育理念功利化和教育评价体系单一化,当分数成为唯一衡量标准,春游这类非必要活动自然被缩减。

  然而,真正的教育不应只在教室里发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春游不仅是一次游玩,更是观察自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实践课堂,对自然的真实体验是少年儿童成长的刚需。

  心理学研究表明,户外活动对儿童认知、社交和情绪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在自然环境中,孩子们学会观察、探索、合作。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而春游正是提供鲜活经验的重要场景。当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在溪流边探索时,他们不仅是在放松身心,更是在学习如何与世界互动。

  反观当下,一些学校以校内活动替代春游,甚至将劳动课包装成春游体验。这种替代,剥夺了孩子们亲近自然的机会。正如那名成都小学生所说:“我不想让6年的遗憾永远留在人生里。”对他和他的同学而言,春游是一场告别,告别相处6年的同窗,告别天真烂漫的童年。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培养考试机器。当教育只剩下分数和排名,孩子们的童年便失去了应有的色彩。

  116次“我要春游”的呼喊,呼唤的不仅是出游机会,更是教育的本真,童年不应只有课本的重量,还应有春风的轻抚、小伙伴的欢笑和大自然的相伴。

  但愿这个春天里成都小孩“我要春游”的呼唤,能重拾这样的教育勇气,让课堂没有围墙,让孩子们拥抱自然。

  祝愿每个春天里所有的孩子都能随心所欲地在春风中奔跑、在草地上打滚、在繁花中嬉戏,让美好的体验化作人生路上最温暖的力量。

  (摘自4月21日《安徽日报》)

河南日报评论 05童年岂能少了春风轻抚 2025-04-22 2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