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路上的年轻人(上篇)

《河南日报》 (2025年04月23日 第 12 版)

  卢亚辉在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周立刚在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墓地考古发掘现场。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卢亚辉(右)在修补文物。

  周立刚面向公众进行考古讲座。

  周立刚的新书。

  核心提示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考古事业勇挑大梁、建功立业。他们扎根于田野发掘现场,“手铲释天书”;沉浸于考古学术研究,溯源中华文明;走上三尺讲台,培养考古人才;拥抱全新媒介,传播考古声音……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与担当。即日起,《人文周刊·人物》将推出系列报道《中华文明探源路上的年轻人》(上中下篇),展示扎根中原大地的年轻考古人风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卢亚辉

  在田野“铲”释文明

  “每当遇到难题,我总会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的回信。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来我将继续用每一铲发掘、每一次发现,不断丰富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本报记者 曹萍

  在古都洛阳,沿高大恢宏的网红打卡点应天门向南行驶5公里,就来到了隋唐洛阳城正平坊遗址。推开一扇简陋的铁门,放眼望去是一大片深深浅浅的探方,裸露的黄土仿佛在诉说千年来的沧桑。

  “稍等一下,我马上过来。”4月16日,在遗址入口处,记者拨通卢亚辉的电话后,远远看见他从发掘现场深处匆匆走来。

  戴着眼镜、皮肤黝黑,头顶遮阳帽,一身轻便装束,卢亚辉步履轻快、活力满满。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正平坊遗址考古队执行领队之一,卢亚辉已经在这里“驻扎”5年多,和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了很多重要发现,千年前唐代规模宏大的“社区”真实面貌正在逐渐被揭开。

  从事田野考古工作近10年,参与从北到南多个重要发掘,发表众多广受好评的学术论文……很难想象,履历丰富、资历深厚的卢亚辉是一名90后。

  时间回到12年前。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勉励当代青年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卢亚辉正是这个团支部中的一员。

  “每当遇到难题,我总会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的回信。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如今考古从‘冷门’学科不断发展壮大,更加坚定要用每一铲发掘、每一次发现,不断丰富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卢亚辉说。

  卢亚辉与考古的缘分始于16年前。

  2009年,他从河南商丘考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当时其实对考古了解并不多,但自己对历史很感兴趣,所以也觉得挺有意思。”卢亚辉坦言。

  真正让他坚定地选择考古,是在本科期间的田野考古实习。这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延续60多年的老传统,也是很多北大考古人最难忘的经历。

  考古实习是一道分水岭,更是试金石。有人结束实习,毅然决定转行,也有人初尝考古魅力,继续跋涉。卢亚辉是后者。

  他当时在陕西宝鸡的周公庙遗址参与考古发掘。多年过去,很多画面仍历历在目。

  在发掘一座先周墓葬时,需要拍照摄影。“那会儿无人机还不普及,只能竖起梯子或把梯子横在墓口,60多岁的刘绪老师就挎着相机爬上爬下!”卢亚辉回忆,“当时带我们的雷老师长年一线发掘得了风湿,在探方里蹲不下,干脆就垫个袋子跪在地上,手把手教我们刮面。”

  “很感动,更受触动,他们为了考古事业和传承,做了太多太多。”卢亚辉说起这些,眼圈泛红。这些考古大家的一言一行是一种无声的力量,让卢亚辉坚定了从事学术之路的决心。

  2018年,卢亚辉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成为当时考古所最年轻的研究人员,一头扎进“暗藏玄机”的黄土堆里,开始走南闯北的考古征程。

  从内蒙古辽上京遗址,到西安的碑林改扩建工程,从澳门田野考古到雄安鄚州城发掘,都留下了卢亚辉的足迹,收获了很多重要发现。

  “在内蒙古时,冬天不戴手套的话,不一会儿手铲都快粘到手上;在雄安,因为水多快要被蚊子给‘吃’了,从头到脚包得严严实实实。”过往艰辛,如今已经成了他口中的趣事儿。

  实地考古训练,让卢亚辉很快掌握了熟练的田野考古技能,也适应了长期田野工作状态。来到洛阳后,他开始担任正平坊遗址项目的执行领队,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我们现在这个位置就是唐代太平公主宅院附近,脚下这里正是里坊的南门……”烈日下的正平坊遗址,卢亚辉对照着遗迹平面图为记者仔细讲解。走在偌大的发掘现场,他对这里的每一个探方、每一块砖石,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隋唐洛阳城正平坊是目前唯一一个考古发掘与揭露相对完整的隋唐时期里坊,总面积达26万多平方米,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发掘。“我们在这里发现了重要的礼制建筑孔庙和国子监,还有安国观,原来也是太平公主的‘豪宅’,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学术、文化价值。”这些让卢亚辉和他的同事都非常兴奋。

  “黄土之下充满未知,考古的魅力就像开盲盒,充满探索的乐趣。”对于考古,他愈加着迷。

  在洛阳待得久了,卢亚辉喜欢徒步或者骑上单车,在洛阳城的角角落落里转悠。如今繁华的城市,在他眼中常常还原为千年前的盛唐景象。

  “走着想着,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和新思路。”古都深厚的历史底蕴给了卢亚辉不少灵感。他将丰富的田野考古发现、文献资料和自己的所看所想相结合,写出了《唐东都洛阳圣善寺考》《唐开国元从功臣及其后裔的洛阳宅邸》等受到学术界较高认可的论文。

  严谨认真,勤奋刻苦,喜欢思考、爱琢磨,是同事们对卢亚辉一致的评价,很多来这里实习的学生也都和他成了朋友。

  就在不久前,他收到了今年刚考研“上岸”的蔓蕊同学发来的报喜信息。“卢老师在现场每天都会仔细看我们的考古日志,手把手教我们刮面、辨土、记录等,带领我们一起感受考古的乐趣。”蔓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让卢亚辉和团队感到欣慰的是,从正平坊遗址考古现场走出许多像蔓蕊一样的青年人,有的进入专业考古领域,有的继续攻读考古专业。在他眼中,这些年轻人又何尝不是曾经的自己。

  太阳西沉,正平坊遗址发掘现场笼罩在余晖之中,静穆而深沉。“未来还要在这里再干三年左右。不管在哪,都会继续做好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解锁更多未知,延长历史的轴线、丰富历史的细节。”卢亚辉望向远处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立刚

  考古圈的“六边形战士”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叙事方式,因此我们要摸清中华文明的辐射范围,就必须走出国门,实地去看看。”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弋

  在安阳曹操高陵和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留下了他考古发掘的印迹;在科技考古领域,他用稳定同位素分析解答传统考古遇到的难题;在网络平台,他是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博主@考古小队长……他就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周立刚。

  从曹操墓争议中的“发声者”,到蒙古国草原上匈奴考古的“破冰者”,从实验室里的“历史侦探”到青少年心中的“科普达人”,在古老与现代的交汇处,这位“六边形战士”用他的专业与热忱跨界挑战,让深埋地下的文明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精神家园。

  “在很多人眼里我这是不务正业,但我觉得只有多尝试,才能有更多体会。”4月19日,周立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让河南考古走向国际

  20世纪90年代,周立刚参加高考时考古专业在许多人眼中还是一门“冷门绝学”,他阴差阳错被武汉大学考古系录取。这一转折,悄然为他铺就了一条通往古代文明探索的道路。

  2009年硕士毕业后,周立刚进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

  在这里,他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也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机遇。他告诉记者,中原地区在5000年文明史上一直是核心地区,从史前到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只有研究好“主根主脉”,才能进一步搞清楚文明的发展脉络。

  除了在国内参与各类考古发掘,周立刚的考古之路还延伸至国外。在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考古发掘是他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7年,他作为中方队长,带领团队前往蒙古国后杭爱省温都乌兰县境内的高勒毛都2号墓地,展开了中蒙联合考古项目“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研究”。

  这是河南考古人有史以来第一次组队走出国门,对外国的考古遗址进行发掘。在三个夏天的艰苦工作中,周立刚和他的团队不仅圆满完成了发掘任务,还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并发表了中文、英文、蒙文的学术成果。

  他们的努力,让这一项目成功入选美国《考古》杂志评选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也是中国考古学者参与的国外考古项目首次入选。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叙事方式,因此我们要摸清中华文明的辐射范围,就必须走出国门,实地去看看。”周立刚表示,中国的考古要走向世界,不仅要让中国的考古学者到国外做发掘,更要能够和外国同行进行对话和交流。

  用科技解码千年食谱

  周立刚对考古的热爱,不仅体现在田野发掘上,更体现在他对科技考古的探索和创新上。

  初到河南时,出生于湖北的他对这里的饮食很不适应,这让他感到疑惑:“相邻的两个省份饮食差别为何这么大”?

  史前时期,中原主要的粮食作物一直是粟和黍,是两种小米。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小麦究竟于何时取代粟黍成为中原先民的主食,从而逐渐形成中国“南稻北麦”的局面。这时周立刚想到,可以运用科技考古手段尝试解决。

  2016年,通过系统采集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东周和汉代人骨样品开展稳定同位素古食谱分析,周立刚发现,中原地区先民在东周时期骨胶原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偏负现象,可见小米在先民食谱中的影响在东周时期已经开始下降,与之对应的是小麦的影响开始上升。

  周立刚撰写的专著《举箸观史:东周至汉中原先民食谱研究》中明确提到,通过人骨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析结果发现,较早转向小麦并开始大量食用小麦的是东周时期郑韩故城内的底层民众。

  2021年,《举箸观史:东周至汉中原先民食谱研究》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评选出的2020年度中国历史学五部优秀著作。

  “长期以来,科技考古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缺乏文字史料记载的史前时期。从东周到汉代先民的食谱研究来看,科技考古的手段在历史时期考古领域也是可以应用的。”周立刚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曾评价,该书是近年来将自然科学技术应用于考古学、历史学研究的一部成功专著,对自然科学与历史学研究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为考古成果的深入阐释提供了借鉴。

  向大众传播考古声音

  “考古不只是挖呀挖”“文物留在地下不好吗”“考古学家是如何炼成的”……近日 ,一本名叫《给孩子的趣味考古课》的新书吸引了很多家长和孩子的注意。

  这本书的作者正是周立刚,是写给孩子的一本考古科普书,不久前刚刚出版。

  出书、讲座、写文章、开微博……沉浸于考古发掘、专业研究之时,周立刚跨界各类平台,让更多公众走近考古,其中,网红博主@考古小队长的名声最响。

  2010年,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然而,这一重大发现却引发了空前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甚至有人直指“考古造假”。

  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谣言和质疑,河南考古界急需一个发声的渠道来回应公众的关切。在这样的背景下,周立刚意识到,考古学者不能被动地应对网络舆论,而应该主动出击,用互联网的方式传递考古的真实声音。

  于是,“考古小队长”应运而生。自2010年注册微博以来,他几乎每天保证至少3条的更新量,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严谨态度,为公众答疑解惑,笔耕不辍为网友分享考古心得和生活趣事,成了考古圈中的知名“网红”。

  在他的影响和激励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投身于考古事业。郑州女孩袁欣玥就是其中之一。

  她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周立刚的讲座,从而对考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周立刚的鼓励和帮助下,她不仅参与了多个考古发掘项目,还前往墨西哥进行生物考古研究。如今,她已经成了一名优秀的青年考古学者,并与周立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周老师就像一个NPC,每当我职业生涯有重大转变时,他就会出现。”袁欣玥感慨地说。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热爱考古,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周立刚说。“六边形战士”周立刚还将继续奋战在考古路上。

河南日报人文周刊·人物 12中华文明探源路上的年轻人(上篇) 2025-04-23 2 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