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问责机制长牙齿了,违法违纪的成本付不起了,惯性也就不能再被拿来当挡箭牌了,作风建设便能更进一步、更深一层。”
□冯欣欣 夏梓源
近日,贵州燃气集团毕节燃气公司在食堂进行公务接待时违规饮用白酒的通报引发关注。大多数群众拍手叫好,认为违规接待之风当休矣,必须严管严惩。也有群众认为饮酒本身无可厚非,“以前都是这样的”,不必过于较真,更不值得大动干戈。截然不同的观点背后,折射出的是对作风建设认知的差异。
值得重视的是,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在“违规吃喝”已明令禁止的大背景下,仍有小部分人拿所谓酒文化作为挡箭牌,造成违规吃喝等“四风”问题久禁不绝。
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事实上,违规接待问题绝不能简单与惯性画等号,看似寻常的一杯酒,往往成为让事业毁于一旦,自己步步破防的“手捧雷”。一餐饭、一杯酒的惯性背后,体现的更多是纪律问题、作风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在“酒杯一端”中不知不觉就把原则放宽,在觥筹交错中无声无息就被腐蚀,在所谓惯性的驱使下,守不住小节,最终酿成“针眼大窟窿透过斗大风”的大祸。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从周恩来总理“三付饭费”,到续范亭评价朱德“朴素浑如田家翁”,可见老一辈革命家过硬的作风。如今,我们更应时刻克服作风是小事、违纪是小节的错误思想,把行为准则底线落脚在一粥一饭、一言一行中。党员干部要坚持从小事小节起守住第一关,经常性扫灰除尘,对一些已经成为惯性的违规接待、用车等行为坚决说不,真正做到眼里看得破,也能肚里忍得过。
破除小节失范,关键是制度须具备刚性约束。要完善务实管用、配套衔接的监管机制,细化规则,最大限度压缩大事化小的弹性空间,防止“牛栏关猫关不住”。监督问责机制长牙齿了,违法违纪的成本付不起了,惯性也就不能再被拿来当挡箭牌了,作风建设便能更进一步、更深一层。
(摘编自4月24日《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