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雄
回黄河边的老家,知道家乡洛阳市孟津区正在开展“新风满孟”社会风气提升工作,这引发了我一些不吐不快的感受。
一个感受是,社会风气随时都能改变。尤其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亦真亦假的消息快速传播,同声相应的讨论也快速展开,一致的观点也快速形成,于是舆论的力量就开始左右人的行动,社会风气便随之产生了变化。比如,一位老人因为年轻人公交车上不让座,于是便骂人打人,这消息被网络传播后,同类新闻如雨后春笋,都冒出来“刺挠”人,立马便有人得出“坏人变老了”的结论,指斥其是道德绑架。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几年前满头白发乘坐拥挤的公交车,就相当于“买”了一个座位,立马有年轻人让座,而如今,看到年轻人在公交车上因不让座挨打挨骂的新闻,再遇到老人走进公交、地铁,有的年轻人恐怕就会选择低头看手机了。
还有一个感受是,日子过得好了,社会风气也随之变了。我一向认为古朴淳厚的家乡,宠孩子也成了风气。到谈恋爱年龄的男孩子,如果父母不给买车、不在城里买房,就没有谈恋爱的资格。腰都累折了的父母,即使给儿子买了车买了房,还是欠儿子的,因为有人说:“孩子不欠父母的,父母欠孩子的,孩子不经你们同意被生下了,你就应该给孩子最好的抚育、最好的资源,做不到就不配为人父母。”这催生了更猛烈的啃老风气。
古人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攀登的人固然更多,而愿意“崩”的人不多却影响很坏,因为这样的崩塌不只是自个儿躺下去,还会压了别人,带坏社会风气。然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的第一属性是社会性”,荀子更是从牛马与人的不同,提出“人之生,不能不群”的哲学命题,并从这一命题出发,形成“以分结群”“以义成序”“以心辨道”“以学增能”的和谐社会思想,继之以个体的幸福与群体发展为目的,提出礼义之道的道德标准。提升个体道德构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才是保证人类生存发展最理性的选择,那些只顾个人欲望满足的所谓个性,只能带来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危机,务要坚决荡涤。
生在黄河边,常对黄河发呆,黄河也给了我很多启示。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但历史上也有十年九害之说,不知带来了多少灾难。给黄河建坝筑堤,让其别走偏决堤了,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社会风气也需要建坝筑堤,这个堤坝就是法律和道德。法律是强制的约束,是强基固本的最根本保障,保障社会风气的河流不至于决堤冲坝。道德则是调水冲沙,冲掉时不时沉积的淤泥烂沙,保障社会风气的河道畅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当下,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物质世界的快速变化,带来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为善去恶的道德建设、社会风气提升工作更需要日日新。
孟津区社会风气提升工作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群策群力、凝聚合力,弘扬崇德向善、感恩奋进、尚法守信、创新争先四种新风,反对从私欲中时时冒头的欺诈造谣行为,反对过时的因循守旧的思想,反对物质生活改善后的躺平佛系行为。这项工作虽然基于当地发展需要,却对整个社会都有启示意义。
康德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提升遵守道德律令的社会风气,我们的天空将更加光明灿烂,我们的大地总能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