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
精美的装帧、丰富的赠品、藏读两宜……从2019年开始,图书众筹逐渐成为实体书读者热衷的购书方式之一。然而,一些人蹲“点”抢书,随即加价转卖,让很多读者直言“阅读成了生意”;到货周期长、精装书瑕疵频出,都折射出当下图书众筹的跑偏问题。(据5月6日《北京晚报》)
图书众筹的兴起,反映了数字阅读时代人们对实体书的情感依恋与文化认同,为小众图书、独立作者提供了传统出版之外的可能性,本是一件好事。众筹图书往往在装帧设计上更为考究,让书籍从内容载体升华为艺术品。限量编号、作者签名、独家赠品等附加价值,则进一步强化了图书的收藏属性。这种转变满足了当代读者对实体书“物质性”的怀旧与渴望,也回应了部分读者希望支持小众出版、独立作者的情怀需求。然而,当读者的阅读情怀被过度商业化,当阅读体验让位于收藏价值,这一模式的初心便面临异化风险。
众筹平台精心设计的阶梯式回报方案,恰似奢侈品营销的翻版,将文化产品拆解为“基础款+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制造文化消费的等级差异,让阅读行为沦为彰显阶层品位的社交货币。当读者为抢购限量版熬夜蹲守时,他们消费的已非书籍内容,而是被资本赋予的“文化贵族”身份想象。
传统出版业面临渠道萎缩、利润摊薄的生存困境,众筹模式似乎成为破局良方。但令人遗憾的是,为追求短期流量,图书众筹陷入了重形式轻内容的恶性循环,暴露出行业浮躁心态。这种本末倒置的发展路径,无异于饮鸩止渴。破局之道,在于重建文化消费的价值坐标系。
好书是读出来的,不是炒出来的。健康的图书众筹生态是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既能为出版方提供资金保障、为读者创造参与体验,又能促进优质内容传播。出版方守住文化底线,平台方建立科学机制,消费者培养理性态度,监管方完善规范体系……唯有如此,图书众筹才能避免沦为一场背离阅读本质的商业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