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教育的四重路径

《河南日报》 (2025年05月09日 第 16 版)

  □沈茹 阮一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纲领与实践导向。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新形势下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现实之需,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举,更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使命之要。

  发挥思政教师关键作用。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在深学上下功夫,应当坚持学习原文,准确理解和把握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同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其次,高校应广泛开展思政课教师培训,搭建高品质研修平台。通过专题研修班、专家讲堂、学术论坛等形式,邀请业界权威专家学者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题辅导。通过持续培训与研修,助力思政课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升理论宣讲的深度与广度。最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常态化集体备课机制。鼓励和支持各教研室定期组织集体学习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 

  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思政课增添“色香味”,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首先,精选案例以增强代入感。改革既关乎国运,也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既是强国复兴宏伟蓝图的制胜法宝,也与个体奋斗紧密相连。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特色的改革典型案例,通过生动的生活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认同感。其次,设置问题链启发思考。问题链教学法以学生的关注点和思想困惑为逻辑起点,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现实关切有机结合,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思考。思政课教师应当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思想困惑,提炼出具有针对性与启发性的核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的深度融合,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全会精神的理解与认同。最后,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可视化,从而增强教学体验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推进青年学生知行合一。思政课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也应该放在社会生活中。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绝不能只做书斋中的学问,而应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通过拓展教学空间场域,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实现“知识传授—价值认同—行为践行”的递进式育人效果。首先,在教学形式上,积极探索并构建“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如设计情景模拟、知识竞赛等课堂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宣讲、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深化对全会精神的理解。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可以鼓励学生返乡开展理论宣讲、社会调查等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上,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与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依托红色教育基地、企业实训基地、社区实践平台等资源,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实践教学项目。通过设立专题化、项目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获得难以在课堂上获取的经验和技能。

  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作为思政课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是检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成效、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构建内容、主体、方式多元融合的评价体系,以实现对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的精准评估与有效引导。首先,在内容评价上,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评价不应仅局限于理论素养与科研能力的考察,更应关注其教学实践中的实际表现,包括教学设计的创新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等。学生评价则应突破传统知识掌握程度的单一维度,重点关注其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内化程度、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状况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其次,要构建思政课评价主体多元化机制。就评价主体而言,应突破传统师生互评的局限性,构建多元协同的评价网络。一方面,可充分发挥校内相关部门的职能优势,将思政课教师群体纳入评价主体范畴,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开展全方位评估;另一方面,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借助专业力量提升评价的客观性与权威性。最后,构建思政课评价方式多样化机制。在评价方式方面,综合运用量化评估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既要注重客观数据的收集分析,也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观察记录。还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在线评价、远程评估等新型评价模式,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提供坚实的评价机制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日报理论周刊·实践 16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教育的四重路径 2025-05-09 2 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