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洋集团总部大楼。

万洋集团年产15万吨锌基材料绿色智造项目鸟瞰图。

万洋集团旗下钠美新能源科技(洛阳)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进行钠离子电池装配工作。

万洋集团旗下河南希百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硒产品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保健食品生产作业。

万洋集团全产业链鸟瞰图。本版图片均由万洋集团提供
□席鹏
太行余脉勾勒出济源的轮廓。这片曾诞生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土地,如今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移山”之力——一座73万人的“小城”,崛起国内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堪称传奇。
1995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洋集团”)就诞生于这里,并将愚公移山精神淬炼成产业发展的火种。
30年间,从一家农民创办的小厂起步,万洋集团踏着时代鼓点,以技术突围响应国家战略,以绿色转型扛起社会责任,移走发展路上的一座座“大山”,成为以有色金属冶炼为骨干,新能源、大健康双线并进的集团化企业,多次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今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为民营企业注入更强信心。站在30年重要节点,万洋人以“移山”新篇回应时代召唤:紧扣国家战略布局产业,坚守创业实干初心,以“新”破局、以“绿”提质、以“链”升链,向着“中国企业500强”的高峰奋力进发。
拓产业之疆:从单一冶炼到跨界发展
翻开万洋集团大事记,可以清晰地看到其30年发展的脉络。
从熔炼炉里烈火燃烧的激情岁月,到产业版图不断扩展的绿色征程,万洋集团不断创新发展,两次跨越转型隘口。而每次抉择背后,都是思想的破局。
1995年,一个由9位农民筹资27.5万元建成的电解铅厂,在鞭炮的炸响声中点火开炉。这就是万洋集团。
创业初期,万洋集团董事长卢一明凭借敏锐的洞察力,紧盯国家政策和行情变化,抢抓机遇、大胆决策,先后三次扩产,果断增炼粗铅,将规模越做越大。到2004年,万洋集团的产值已达到3.34亿元,实现几何式增长。
但个儿大,不等于强大。不断外出学习带来的思想震动,让卢一明深深认识到,必须突破“有多少钱、干多大事”的小农意识,持续加大投入,拉长产业链,做强企业。
2006年,万洋集团与台商合资的年产10000吨合金铅项目投产。这标志着万洋迈出了产业链延伸的第一步。
此后,一步一个脚印,一环扣一环,万洋集团的思路越来越开阔:
以粗铅冶炼为依托,回收氧化锌和硫酸,用硫酸生产化肥、复合肥,并向下游延伸至石膏板。
以电解铅为依托,生产合金铅、冰铜、黄金、白银及其他贵金属,并向下游延伸出金银制品。
以电解铅产出的精铅为依托,制造蓄电池极板,并生产蓄电池、电动汽车。
三条长长的产业链,不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也极大地提升了万洋集团的竞争力,扩宽了企业生存空间。截至2024年,万洋集团已连续14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演。站在行业前列,万洋人的思想再一次发生蜕变:必须将发展的眼光放得更长更远,前瞻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踩准节点,瞄准方向,“跨界”谋划悄然展开。
——抢占新能源产业高地,发展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换电业务、储能柜等,目前已形成“材料—电芯—PACK—市场—综合利用—材料”的链条闭环。
——超前布局大健康赛道,利用工业副产品中的硒资源生产硒产品,并推动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在临床试验中广泛应用,奋力向产业链高端再跨一步。
从单一炼铅到向下延链,从做强主业到跨界发展,两次观念更新,引领两次转型跨越,万洋集团的逆袭之路越走越宽。
得益于“多条腿走路”的产业布局,万洋集团成功消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诸多弊端,多次化解行业激流带来的冲击,脚步愈发稳健。
愚公移山,是一场冲破传统思维藩篱的革命。
万洋“移山”亦如此。
破技术之困:从跟随模仿到行业标杆
在万洋集团,1克硒可生产4万多粒硒产品。800平方米硒产品生产车间,年产值达1500万元。
高附加值是怎样“炼”成的?科技创新是关键。
“公司首创的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制备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为国标工艺。”万洋集团旗下河南希百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卢会芹介绍,相比传统无机硒,该企业生产的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是一种新型有机硒,更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具有更好的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等作用。
谁能想到,一群“泥腿子”创办的企业,如今已成为细分领域的技术标杆。
“其实一开始,我们并不敢冒险搞创新。”卢一明坦言,创业初期,由于观念保守,他们走的一直是跟随路线——跟着别人走,不担大风险。但也掌握不了发展主动权。
改变出现在2009年。
当时,解决高铅渣直接还原技术难题,实现最大程度节能减排,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济源的几大铅冶炼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技术攻关,均取得了一定成果。
卢一明与时任万洋集团总工程师的李元香改变常规方法,提出大胆设想:用侧吹炉直接还原高铅渣,并将氧化、还原、烟化三炉之间用两个溜槽连成一体,实现热渣自流。这样一来,既可以取消电热前床的中间过程,又能节省投资、降低能耗。
这一设想,被“智叟”嗤之:难度太大,异想天开。
在怀疑声中,万洋人笃定前行。经过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三连炉”方案可行性高,符合万洋实际情况,技术难题也能攻克。
敢想,更要敢干。万洋人抢时间、赶进度,与星月为伴,将汗水洒在建设一线,仅用1年时间,就将自主设计的“三连炉”设备安装到位。2011年3月,万洋集团“三连炉”一次性开炉成功——还原炉第一炉渣含铅率降到了0.9%!
经过半年多运行,各项指标显示,“三连炉”工艺比原来的富氧底吹—鼓风炉炼铅法生产成本下降40%,综合能耗下降48%,二氧化硫排放下降90%。
这次大胆探索,不仅实现了我国铅冶炼工艺的再次革命,创下两项世界第一,也让万洋集团完成了从“模仿式”进步到“颠覆性”创新的“华丽转身”,赢得了发展先机。
创新带来的累累硕果,并未让万洋人满足。在发展路上,万洋人继续发挥冒险精神,用科技之镐,凿穿一座座技术大山,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变为可能。
在贵金属领域,万洋人的“淘金术”越来越精,目前已回收提取10余种有价金属。其中白银纯度高达99.99%,2019年获得全国首张食品接触用银安全认证证书。
在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领域,万洋集团联合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研发的超重力强化萃取再生合成再造技术已具备量产条件,可将回收的锂制成工业级碳酸锂,再一次运用到电池生产过程中。
在钠离子电池领域,万洋集团与洛阳工控集团共同投资成立钠美新能源科技(洛阳)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钠离子电池,目前产品已成功投向市场。
截至目前,万洋集团已获得国家专利100余项,其中三连炉热渣还原新工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科技创新没有尽头。特别是随着企业转型进入深水区,我们面临的技术难题更复杂,但这恰恰激发了大家的热情。万洋人最不缺的就是创新的胆魄。”万洋集团总工程师李小兵说。他的父亲,正是李元香。
转绿色之机:从污染困局到变废为宝
5月6日,万洋集团年产15万吨锌基材料绿色智造项目现场,国内首台最大186m2焙烧炉成功投料生产。
“该项目总投资32亿元,采用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和环保技术,配套高效综合回收系统,可通过铅锌冶炼互补,实现固废最大程度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化利用,能效水平较行业最高标准提升20%。”该项目负责人成国军骄傲地说。
推进固废循环利用,只是万洋集团矢志不移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缩影。
时针回拨至2002年,国内铅锌冶炼行业普遍面临粗放发展带来的污染困境,万洋集团也不例外。
卢一明回忆,彼时传统的烧结锅冶炼粗铅无法回收二氧化硫,酸雾污染成为最棘手的问题。“这是一次自我革命。自己革自己的命!不革命,万洋就得死!”在企业低成本扩张和绿色高质量发展这道选择题上,卢一明果断选择了后者。
2004年,历时一年艰难探索,万洋集团投资6000万元的烧结机技改项目竣工投产,成功实现尾气回收制酸。而就在项目竣工投产的第二天,卢一明率领干部职工,抡起大铁锤,把12口烧结锅全砸了!
这一砸,不仅彻底淘汰了污染落后工艺,也砸出了万洋集团对绿色冶炼的决心,以及对一方碧水蓝天的坚定守护。
然而,绿色转型之路注定坎坷。“最大的挑战是有限空间与持续增长的平衡。”万洋集团党委书记卢军亮说。
如何应对挑战?万洋集团咬定绿色发展不放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随着规模不断壮大,该企业自我加压,斥巨资购买环保在线监测设备、电收尘设备;投资1600万元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污水处理站;投资5.5亿元用于富氧底吹炉技改,使吨铅能耗下降42%,这项技术后来被列入国家清洁生产目录;投资8亿元用于节能减排综合技改,实现超低排放。
面对日益趋严的环保政策,万洋集团化压力为动力,开启吃干榨净、变废为宝的循环利用之路:新建贵金属冶炼分厂,对铅冶炼“废渣”层层筛选,将金、银、锑等元素回收利用;上马化肥制造项目,利用企业产出的硫酸生产复合肥,而复合肥产生的废渣,又被用于企业的高端石膏板制造。
矿产资源紧缺是另一个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万洋集团瞄准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的“蓝海”,在全国布局3.6万个回收网点,通过“废旧铅酸蓄电池自动拆解—三连炉侧吹熔炼”先进工艺,形成原生铅、再生铅相结合的铅冶炼模式,实现了“减废增金”“减碳增绿”。仅此一项,万洋集团每年可节约铅矿石1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万吨。
山再高,定力破困局;路再险,实干越关山。新时代“移山者”交出了一份无愧时代的答卷。
2004年以来,依托“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产品”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万洋集团的铅冶炼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6%—7%,产值是创业初期的99倍,实现节能减排与提质增效“一箭双雕”,先后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中国铅锌行业“绿色创新发展杰出贡献奖”等荣誉。
扛共富之担:从村民共富到多维共生
5月8日中午11时,78岁的卢王战和老伴,早早来到思礼镇思礼村老年服务中心的“幸福大食堂”等待就餐。这家由万洋集团出资建成的养老服务中心,现在已成了老人们的社交平台。“一顿饭只要一块钱,来得早还能跟着舞蹈队跳操,美得很。”卢王战说。
老卢的幸福感与万洋集团密不可分。三个儿子在万洋上班,工作稳定不用操心,老两口“做饭愁、吃饭难”的问题也被万洋解决了,非常满足。
“兴百年万洋,富四方百姓。”不断发展壮大的万洋集团从未忘记当初立下的“移山”之志。
从建厂第一年阳极泥被盗,年底坚持分红;到1996年,第一次面向全村百姓扩股;再到1997年面向周边村庄扩股……以股份制联结为纽带,坚持每年分红,万洋集团的带富模式,让越来越多群众受益。截至2024年,万洋集团已累计为3000多位股民分红超过16亿元。
不光分红,还要帮扶。
多年来,万洋集团累计捐资8000余万元用于支持周边农村发展和民生事业改善,涵盖教育、养老、基础设施、农业服务等方方面面。
既要“输血”,还要“造血”。
2021年,万洋集团出资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用于鼓励周边村庄发展村集体产业。其中,思礼村成立的济源市武洋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为万洋集团生产吨包袋,直接吸纳就业40余人,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00万元左右,而这部分收益又被用于“反哺”养老中心和其他慈善事业。
从“帮”村到“兴”村,万洋集团深度参与乡村发展,直接带动周边6000余人就业,辐射130多个行政村。
在社会公益上,万洋集团也从未缺席。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新冠疫情……万洋集团次次冲在前、作贡献,用爱心回馈社会。仅2020年疫情期间,卢一明个人就捐款20.5万元,万洋集团向周边27个村捐款100余万元,向湖北、陕西、河南等抗疫前线捐赠价值1265万元的物资。2020年,卢一明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如今,以万洋集团为核心,“共富”的同心圆仍在不断扩展,且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在企业内部,万洋集团坚持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努力为各类人才提供多元化成长机会,实现企业与员工共享共荣。双向奔赴让员工获得感满满。在万洋集团,工作满10年的员工达1800余人,占比超过30%。
在商海搏击中,万洋集团改变“内卷式”竞争,先后与浙江天能集团等8家头部企业建立合作,涉及有色冶炼、新能源、综合回收、金银制品、大健康等多个领域,逐步构建起共生共赢的生态架构。
“我们一直讲不贪、学憨、敬业。大家相互扶持、彼此成就,许多事情才好办。”卢军亮说。
站在万洋集团总部远眺,绵延的厂房与昼夜不息的炉火,似在诉说新的“移山”故事。
“展望下一个十年,万洋将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砥砺初心、埋头苦干,在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人民需求中进一步做强做大,努力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卢军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