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化服务不应沦为纸上条款(锐评)

《河南日报》 (2025年05月19日 第 05 版)

  “银行等相关机构唯有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位客户,以责任担当守护每一份生命尊严,才能让适老化服务真正成为老龄化社会的温暖底色。”

  □郭秋林

  近日,湖南株洲一患病老人在银行取款时不幸离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老人女儿持其存单前往银行取款,因连续输错密码未能取出钱,随后,家属将病重老人用轮椅推至银行,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老人不幸去世。

  尽管目前家属与银行已达成和解,但这一事件仍反映出金融机构的适老化服务存在诸多问题。事件背后,是制度设计与人文关怀的断裂,是风险防范与人文温度的失衡。

  从制度层面看,2024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的指导意见》中提到,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风险偏好、实际需求和行为习惯等要素,采取差异化、有针对性的服务措施。株洲事件中,当工作人员得知老人身体状况不佳时,应主动告知家属银行可提供上门服务等特殊渠道。执意执行“本人到场”规定,暴露出服务流程的僵化与机械。

  从服务层面看,面对生命垂危的老人,涉事银行应该在核实相关信息后,先启动紧急支付程序,保障老人的救治资金需求,而非执着于常规的取款流程。银行面对身体不便的老人,忽视了这一群体的身体机能和认知情况,未能提供便捷的绿色通道或专人协助,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未能真正将老年客户的特殊需求放在心上。

  如何在今后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需要银行和客户做好风险共担。一方面,银行需要优化服务流程降低客户风险,制定弹性服务标准,对确实无法到场的客户,通过视频核验、上门服务等方式替代现场办理。另一方面,客户应通过如实告知病情配合服务。主动说明特殊情况,避免信息不对称。此外,监管部门可探索建立“适老化服务免责清单”,明确特殊情形下的责任边界,打消双方顾虑。

  株洲老人的离世,是一记警钟。适老化服务不能停留在口号和文件里,而应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从制度优化到流程再造,从硬件升级到人文关怀,从风险共担到社会协同,每一环节都关乎老年人的尊严与安全。

  银行等相关机构唯有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位客户,以责任担当守护每一份生命尊严,才能让适老化服务真正成为老龄化社会的温暖底色。

河南日报评论 05适老化服务不应沦为纸上条款(锐评) 2025-05-19 2 2025年05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