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藏小城”成为心头好

《河南日报》 (2025年05月20日 第 07 版)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马晓洁 万倩仪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游客更倾向于选择“自然疗愈+高性价比+文化体验”的出游方式,“人少不贵”的低密度旅游受到青睐。

  当人们旅行的脚步放缓,文旅产业升级的步伐也在悄然加速。如何让“宝藏小城”不断扩容、持续长红?

  避开“人挤人” “低密度”受青睐

  “不想再挤景区了,今年‘五一’我躲进了窑洞。”来自杭州的“90后”程序员张依伟选择避开人潮,在山西平遥一处民宿度过假期。

  这家民宿距离平遥古城有30分钟车程。店主告诉记者,大部分房源在假期开始半月前就已订完。

  “来这儿的客人一般都对乡土有向往,想领略慢节奏之美。”店主说,住宿房间是自己搭建的夯土房,餐厅和咖啡馆由窑洞改造。槐花季时,游客们在这里做槐花饼、酿槐花米酒。

  除自然疗愈外,一些游客更青睐高性价比。在“老牌”流量目的地“人挤人”的背景下,去三线及以下中小城市“休闲式度假”成为新选择。

  在云南省普洱市景迈山,一家专注于做文化体验的精品民宿从去年12月中旬至今几乎一直处于“满房”状态,大部分散客的提前预定期超过一个月。

  民宿品牌运营经理程雨婷告诉记者,2023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前,该地鲜为人知。“我们发现‘住宿+玩乐体验’类产品更受游客欢迎,所以策划了景迈山村落深度体验之旅。”

  从“流量时代”向“质量时代”转型

  低密度旅游持续升温,反映了消费者需求的转变,更折射出中国旅游市场从“流量时代”向“质量时代”的深度转型。

  从需求端来看,低密度旅游备受追捧的背后,是游客们在旅游打卡项目上“做减法”、在舒适体验度上“做加法”的消费新理念,也是在生活高速运转中渴望寻求本真和宁静自在的心态转变。

  在贵州侗寨聆听藏在鼓楼里的天籁之音“侗族大歌”;去广东河源体验首届鱼灯夜游活动,观看非遗火壶表演……“排队2小时,拍照5分钟”的打卡式旅游逐渐让人们疲惫,深度体验新奇有趣的文化旅游亮点越来越有吸引力。

  在程雨婷看来,未被过度商业化、古朴的传统在地性文化非常值得挖掘。徒步、采茶、品饮、游寨、手作、诵歌……程雨婷与团队定制了多项景迈山村落体验活动,如布朗族小调弹唱、火塘烤茶、茶柬制作等,不少国外游客也特意为此而来。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调研显示,68%的“95后”游客认为“深度体验在地文化”比“打卡地标”更有价值,42%的人会为了一项非遗技艺或传统节庆专程规划行程。

  从供给端来看,小城的服务设施、产业配套、市场体系等日益完善,也恰好接住游客们的新需求。

  业内人士分析,当前我国旅游市场蓬勃发展,仅靠顶级景区来支撑旅游需求的增长,空间已非常有限,需开辟新的流量池来承接巨大的游客量。一些加速发展的小城县域,便应运而“红”。

  差异化体验是高质量旅游的生命力

  业内人士认为,与面临持续“超载”难题的“顶流”景区相比,不少小众景点具备独特优势,可提前布局补齐短板,提升破题能力。

  去年8月起突然承接“泼天流量”的山西隰县,目前已增加酒店配套、打造特色美食品牌、完成街面地砖铺设。今年“五一”期间,隰县小西天景区制定了安全应急预案,同时开通4条旅游游览路线,将县域旅游资源穿珠成链。

  也有一些人担忧,随着低密度旅游日益火爆,小众目的地会否日益同质化?

  “对于有特色文化的目的地,要考虑外地和本地的边界感,游客大量涌入可能会使特色消失,影响长足发展。”程雨婷说,由于景区和生活区重叠,游客大量涌入打扰到本地人生活,一些本地人已从景迈山古寨搬离。

  对不少游客来说,差异化体验是高质量旅游的生命力所在,独特且具有辨识度的区域特色文化IP,远比千篇一律的打卡点更动人。

  低密度旅游让人们对于“如何更好生活”有了更多想象,也为文旅市场带来更多机遇。以深厚的文化内核为根基,以暖心的配套服务为支撑,才能让更多“宝藏小城”从网红走向长红。

  (据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河南日报时事 07当“宝藏小城”成为心头好 2025-05-20 2 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