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临《韭花帖》

《河南日报》 (2025年06月25日 第 13 版)

  □花婷

  夏日午后,正欲出门,却下起了大雨,索性来到书桌前,拿出纸墨笔砚,请出杨凝式的《韭花帖》临之。

  《韭花帖》,多么活色生香的帖名啊!刚一打开,似乎就有一股韭菜花的清香扑面而来,沁润心田,给这燥热的午后,平添了些许清凉。

  此帖对于学习书法的朋友来说并不陌生,杨凝式是由唐代的颜柳欧禇到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间的过渡人物,我喜欢他的字,沉静自若,雅逸风流,颇具文人风致。

  夏雨磅礴的午后,隐入翰墨,真是一种莫大的清福。门外一个世界,门内一个世界,感谢这大雨,让我返回。果然在临帖过程当中,我闻得到韭花与羊肉香,看见午睡醒来饥肠辘辘的杨凝式饱享美食后,打着饱嗝儿,欣欣然挥毫:“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状。”杨大人人生得意啊,午睡自然醒来,感觉腹中饥饿,正好承蒙惠赐食物。人家可不是零食小吃的凑合,正值立秋之时,韭菜花的味道也是最美的时候,搭配肥美的羔羊肉,实在可称得上是珍馐美味。看来杨大人不仅才学过人,还是个美食家,用流行语来说,是位地道“吃货”。

  查了资料,立秋这天,原是要吃肉“贴秋膘”,首选当然是羊肉。羊肉温补,自古以来都是贵族阶层享用的肉类,牛肉、猪肉都是等而下之的。《说文解字》对“美”的解释就是“从羊从大”,后人有“羊大为美”的说法。《诗经·七月》里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春二月之初用小羊和韭菜祭神。可见羊肉配春韭的吃法在周朝就有,或为那时经典的菜谱,不知是否传承,韭花酱配涮羊肉已成为现时流行的吃法。

  瞧,美食和美文一样,穿越千年,香远益清。好的东西都具有无比蓬勃的生命力,能毫不费力地穿越时间、空间的阻隔,并在高度、深度、广度上无尽延伸,最终抵达辽阔的境界。不同于《兰亭序》的轻快巧丽,我觉得《韭花帖》的气息更加质朴沉着,单字的结体端庄妍丽,却又不失恬淡灵动,魏晋风韵十足。章法布局上将字距与行距拉得很开,实现了清朗宽绰。

  是的,清朗宽绰。整个空间充盈着平和之气,那种有意无意流露出的空旷、潇散、闲逸,最能打动人心。端庄与严肃,放逸与不羁,单独来看,都是容易的。难得的是既纯粹又圆融,既克制又放纵,这里面需要很深修为,非常人所能抵达,也非常人所能欣赏,这是一种高处的孤独与清欢。好的帖,好的字,好的人,仿佛都有一股神奇的魔力,能够让人无数次沉醉,并深深眷恋。

  写着,写着,或许是累了,也或许是《韭花帖》的香气太过迷人,竟升腾起饥饿感,起身走进厨房,打开冰箱的冷冻层,欣喜地发现有母亲送来的手工饺子。煮好后刚咬一口,韭菜鸡蛋的清香溢满口腔。光从味道,就已知晓韭菜是母亲赶早市买来的农户园子里的土韭菜,鸡蛋是老家的土鸡蛋,只有这样的食材,只有母亲这般的用心,才能成就这道爱的美味。饺子的韭香中,我仿佛看见母亲在夏日清晨,提着菜篮,额头汗津津的,步履不停穿梭于一个又一个菜摊……

  韭菜鸡蛋馅的饺子自然美味,可韭菜吃法绝不仅限于此。一种是春韭,杜甫《赠卫八处士》所说“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中的“春韭”。第二种为韭黄,宋人黄庭坚有诗云“韭黄照春盘,菰白媚秋菜”。第三种是韭白,在韭花还是骨朵儿尚未开放时,掐来炒肉吃,好吃得不得了!第四种是抽出花苔的韭花,是秋天里韭白上生出的白色花簇,多在欲开未开时采摘,杨凝式吃的是立秋时的韭花,配以肥羊。我猜他一定要小酌几杯的,光是想象,就令人垂涎欲滴。

  睡好、吃饱、喝好,杨凝式兴致来了,信手随笔,写成了千古佳作,与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王珣《伯远帖》并称为“天下五大行书”。它们都是书家在感情最浓烈时挥墨而成,妙手偶得,却都成了绝世珍宝。让人感慨古人擅用最真的情,写最动人的字和文章,流传千古的,不只是书法作品,更是古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那份超逸。

  一盘韭菜花,成就了一篇绝世之作。禅宗把这种妙然天成的佳品喻作“啐啄”,马上要孵化的小鸡在蛋壳里啐,母鸡在外面啄,破壳而出之时,就像风入松、溪入川、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韭花帖》亦然。

河南日报人文周刊·中原风 13我临《韭花帖》 2025-06-25 2 2025年06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