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思元
“‘队伍呢?队伍呢?’这是抗日名将叶成焕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对革命事业刻骨铭心的牵挂。”7月1日,在位于信阳市新县首府路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讲解员张亚君正为参观者讲述叶成焕的战斗故事。
1938年4月,日军集结3万兵力分9路进犯晋东南。4月15日,时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团长的叶成焕率部作为左纵队追击东撤日军,于长乐村将敌截为数段围困于河谷,并歼敌大部。4月16日,叶成焕登高观察敌人增援部队情况时,不幸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于4月18日凌晨壮烈牺牲。
“这位年仅24岁的骁将下葬时,朱德总司令专程从八路军总部赶到山西省榆社县郝北村,与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等一起为他送行。”张亚君介绍,在追悼会上,刘伯承说:“叶成焕等烈士的死,是光荣的死,永垂不朽的死。”第129师更是对叶成焕高度评价:“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百战百胜”。
叶成焕,河南信阳人,192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鄂豫皖红军,屡建战功。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团长。1938年2月,第129师在河北省井陉县西部冀晋往来的必经之路长生口设伏,决定用袭击井(陉)平(定)公路上的日军重要据点旧关的办法,吸引井陉日军出援,待敌出动后于途中歼灭之。2月21日,刘伯承率师部进驻井陉县吕家村指挥作战。深夜,叶成焕率领号称“夜老虎”的772团二营冒着凛冽寒风赶到长生口南山布伏击圈。22日拂晓,仅半个小时,就胜利结束战斗。长生口伏击战后,叶成焕又率部先后参加了神头岭、响堂铺等著名战斗,为第129师在全民族抗战初期的“三战三捷”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新县郭家河乡吴河村,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70多年来一直住在叶成焕故居附近。他就是叶成焕的继子叶志立。
提起父亲叶成焕,叶志立感到非常骄傲。他虽然没见过父亲,却记住了祖辈教育父亲的话: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2015年,叶志立作为烈士后代,受邀去北京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阅兵纪念章成了他珍藏的宝贝。
“2009年,叶成焕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张亚君说,自己已经为很多参观者讲述过叶成焕的故事,革命烈士的精神感动和激励着她,更加坚定了她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