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照见人生

《河南日报》 (2025年07月03日 第 05 版)

  □悦连城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几千年前,渔父唱给屈原的歌,成为作家阎真的小说《沧浪之水》中最生动的注脚。像一面被岁月擦亮的镜子,《沧浪之水》照见了一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清高与妥协之间的挣扎,也照见了普通人的生活样子。

  小说的主人公名叫池大为,他出身贫寒,但骨子里有一种士人精神。研究生毕业之后,他入职省卫生厅,那时的他棱角分明,以为能凭一腔热血改变世界——鄙视同事的溜须拍马,拒绝为领导写虚假报告,甚至在公开场合质疑单位的一些做法。但文人式的耿直是有代价的。儿子受伤送医时,他在医院走廊里求助,却因为没有人脉关系,被护士冷嘲热讽;当妻子因为挤在筒子楼里而大吵大闹时,看着墙上那些文化名人肖像,他觉得曾经那些坚如磐石的东西,像纸片一样轻飘飘的。

  思想细腻、文笔绵密,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在现实面前,池大为的转变是从点滴细节开始的:第一次为领导端茶时,手在发抖;第一次说违心话时,喉咙像塞了棉花;第一次收礼时,他把钱放在抽屉最里面,每晚都要打开看一眼,像在审视自己的灵魂……细腻的刻画与描写直击读者内心。

  池大为的人生轨迹,也是许多普通人的缩影:刚毕业时热血沸腾,初入职场碰壁挫折,中年则妥协权衡,晚年时回望反思……这些情节没有刻意煽情,却让读者感同身受。我们都曾在某个时刻,像池大为一样,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哪走。这部小说的思想力量,蕴藏在“沧浪之水”的隐喻里。阎真用池大为的故事告诉我们:理想不是空中楼阁,而要扎根现实。

  《沧浪之水》的可读性,还在于栩栩如生的角色塑造:溜须拍马,是丁小槐的生存手段;平衡之术,是马厅长的为官之道;功利现实的背后,是董柳身上背负的家庭责任……这些角色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好与坏之分,有的只是不同方式的选择。就像现实中面对职场潜规则,有人选择反抗,有人选择妥协,有人选择沉默。

  沧浪之水,千年流淌,映照出屈原的清高、渔父的清醒。成熟的人,会在妥协中保持底线,在世俗中坚守初心。面对生活压力,理想主义者不需要放弃,但可以调整实现方式,用另一种方式活着。

  愿每个人都能在沧浪之水中,找到自己的“濯缨”与“濯足”之道。

河南日报评论 05沧浪之水照见人生 2025-07-03 2 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