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最本真的模样

《河南日报》 (2025年07月09日 第 03 版)

  □本报记者 赵振杰

  从大召营村采访回来,我最难忘的并非侘寂风的美术馆,也不是千万产值的产业数据,而是71岁的张其忠捧着烫金葫芦、眼底映着光说的话:“从前锄头磨破手,如今烙笔生金银。”

  当20岁的研学营学员在直播间举起粗布香囊,用青涩却笃定的语调解说非遗针法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艺术从来不是悬浮的阳春白雪,而是扎根泥土的种子。它让电烙铁在葫芦上生花,让废弃坑塘流淌水墨丹青,更让佝偻的脊梁挺直成文化传承的标杆。

  这里的故事总在打破陈规。年入百万的王建中归来时,笑言“乡村才是文艺的根据地”;七旬非遗传承人耿发旺免费授艺,小院里挤满城市青年与村民——艺术成了城乡对话的密钥,解开了人才、资本、创意的流动锁链。

  还有,路遇乔红军。这位95后毕业生正调试咖啡机,身后茶席上青花壶与烙画葫芦错落陈列。“在城里咖啡馆是‘避难所’,我想在这里造一座‘乡村会客厅’,干农活儿累了可以来说说话,在城里工作烦了就来发发呆。”

  在大召营采访这两天,我仿佛看见乡村振兴最本真的模样:当美学生根发芽,故乡便不再是回不去的远方,而是心之所向的热土。

河南日报深读·区域 03乡村振兴最本真的模样 2025-07-09 2 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