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鸿星
班村,是河南渑池县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落。对我这个当地人来说,这个地名也已相当陌生。但在20世纪90年代,班村是“新考古学”在中国的试验田,是中国考古学变革的示范区。现在的班村已彻底淹没在黄河小浪底水库下,像深海沉船,在有月亮的晚上,发出银质的光芒。
班村发掘的推动者和策划人,是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他也离世二十余年了。
2023年11月,我初到考古机构工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曹兵武讲到渑池县班村遗址发掘的故事,我第一次知道俞伟超,知道他倡导的班村遗址多学科综合性发掘与研究项目,以及这个项目引发的学界思想碰撞及纷争。
我听闻其人其事,内心立刻萌生强烈冲动:“要为班村遗址发掘的后续事业做点事情。”
曹兵武将孙庆伟撰写的《淹没的班村与淡忘的俞伟超》推荐给我,我连夜读完,立即与曹先生协商筹划,决定筹办“重回班村——纪念班村遗址多学科综合发掘与研究项目35周年活动”。
2025年5月8日,纪念活动在三门峡市渑池县如期举办,与会者群星璀璨。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常务副院长游富祥、考古专家田伟,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来了;当年参与班村遗址发掘筹划,现已成为考古行业名家的张居中、张建林、张爱冰、曹兵武、王仁湘、赵春青等也都来了。回忆往事,有些与会专家言语哽咽,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纪念活动还举行了“三门峡及其临近地区仰韶文化发现与研究新进展”的特别学术报告,以呼应班村遗址发掘具有高度前瞻性的考古学思想探索。
曹兵武作为班村发掘亲历者,回顾了班村遗址发掘开创性工作的筹划和实践、多学科综合性发掘与研究项目的思想发展轨迹与方案编制,赞扬了乐于创新实践的班村探索。我坐在会场一角,内心被一层层热浪冲击着,隔着几十年时光,我觉得和俞伟超先生的灵魂相通了,他忘我的热情、坚定的理想、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深深感动着我。
俞伟超是思想深邃的学者,他以诗人的气质,追求一种“诗的考古学”(张承志语)。他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一批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的年轻考古人。多位年轻人视他为偶像,和他一起思考和探索中国考古学的未来路向。班村遗址多学科综合性发掘与研究项目,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还成就了一批青年才俊。
俞伟超追求“诗的考古学”,正是中国考古学响应时代的一种躁动。这种“诗”的追求背后,其实是难以回避的现实。直到今天,我作为一名考古行业的新兵,身处基层考古机构,还能真切感受到,中国考古学界依然有“考古匠”和“考古学家”的分别,二者区别在于能否“透物识事”和“透物识人”。俞伟超先生渴望从理论和方法上,对旧体系有超越,对“范式”有突破。他告诫年轻同行:“每一个科学家,必须首先是思想家,考古学家同样如此。”
从一个考古工作者到考古学思想家的攀援过程中,俞伟超经历了一次次对自己的扬弃和否定。这是一个艰辛痛苦的过程,但崇高的使命感,令他坚定不移地攀登着,终于到达辉煌的终点。而其攀援的目标,则是考古学的科学目的论和方法论。
班村已淹没在黄河波涛之下,我站在黄河岸边,仿佛看到一个伟岸的身影,从水面跃起来,像一只有远大理想和坚定目标的白天鹅,向着万里碧空高高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