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红本”折射民生温度

《河南日报》 (2025年07月10日 第 03 版)

  □本报记者 谭勇

  衣食住行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需求。住有所居,居有其所。许多家庭奋斗半生,只为了一个温暖的港湾。“产权红本”的“含金量”,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共情。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镇住房从昔日的单位福利成为市场商品,购买住房成为每一个在城市生活工薪家庭的大额支出。作为财产所有权的“凭证”,从最初的房产证、土地使用证,到现在合二为一的不动产权证,“产权红本”在不断进步。

  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不动产“登记难”,让遭遇的群众感到无奈、无助、无力。但不动产“登记难”不可怕,怕的是找不准发力点。

  这些年,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群众,解决了很多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采访中,每一个拿到不动产权证书的采访对象喜悦之情都发自内心,溢于言表。从“跑断腿”到“指上办”,从“登记难”到“立等取”,从无解之题到高效有解,千千万万个像马爱国和党女士一样的群众梦圆“产权红本”。

  这是用实干担当书写的“为民答卷”。把整治不动产“登记难”作为检验群众满意与否的“试金石”,努力把群众“盼的事”变成“干的事”,把“干的事”变成群众“满意的事”。45.2万套房屋的背后,是45.2个家庭的幸福笑脸。

  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政策清晰明确、部门紧密联动、服务精准到位,相信每一位老百姓都能稳稳握住属于自己的“幸福凭证”。

河南日报深读·三农 03“产权红本”折射民生温度 2025-07-10 2 2025年07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