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向前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兵 宋聪俐
古代,鲁班以匠心筑木艺,张衡以巧思制地动仪;现代,焊工在毫厘之间追求极致,检测工以游标卡尺测量世界——技能,是改变个人前程前途的关键抓手,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7月16日,“技能照亮前程 豫见精彩未来”——2025年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深入我省3个制造业生产车间,实地感悟技能在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过程中的隐形力量。
100米焊缝,在他手里不超1米瑕疵
走进位于郑州经开区的中铁装备高端制造产业园,重4000多吨、由20000多个零部件组成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巴兰加鲁号”周边,工人们在忙着做最后的组装。
“针对客户特殊需求,中铁装备精心定制了‘巴兰加鲁号’盾构机,开挖直径为15.7米,整机长度约113米。”中铁装备集团盾构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牛雪顶说,像“巴兰加鲁号”这样的国外订单公司接的还有很多。中铁装备注册于2009年,公司隧道掘进机迄今已出口全球6大洲34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金色名片。
而支撑大国重器扬帆远航的秘诀之一,就是背后拥有一支水平高超的技能铁军。公司“00后”焊接高级工孟江华介绍,当年在技工院校学习了焊接技能,入职中铁装备后勤学苦练,凭着集训时“多练半小时、多问三个题”的韧劲脱颖而出。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觉得技能这条路挺适合我。而技能成才的道路上不能偷懒,要靠笨功夫去用心练习。”2022年,孟江华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日常工作中,100米长的焊缝在他手里,最多只有1米的瑕疵,这样的精益求精成为“技能照亮前程”的真实写照。
从三四种到数十种,他是焊接领域“百事通”
来到洛阳中船集团七二五所生产车间,智能焊接设备上,焊花飞溅。身穿防护服的贺智涛弓腰操作,通过防护面罩紧盯焊缝直线前行。
靠着一手高超的焊接技能,他实现了从技校生到行业工匠的华丽转身。如今的他,已成为中船集团七二五所的焊接专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
“焊工是一个很常见的工种。我在2001年参加工作时,根本没想到有一天能在焊接领域取得这么多荣誉。”贺智涛说,所里为技能人才成长发展规划了路径,看到人才成长“地图”,他就明白只有潜心钻研、苦练技能才能脱颖而出,在工作上取得更大成就。
扎进焊接世界的他,通过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焊接操作技能不断提升,理论知识不断丰富,从一开始仅能够掌握三四种材料的焊接技能,到现在能够熟练掌握几乎涉及船体结构钢焊接领域数十种焊接技能方法,贺智涛成了单位焊接领域的“百事通”。
中船集团七二五所党委书记李卡介绍,在该所4700多名员工中,技能人才有2200余人。“有了大量的技能人才,技术创新也就水到渠成。目前,我们所又发展起特种装备、钛合金材料、橡塑复合材料、防腐与水处理等多个高新产业。”
从18岁到45岁,她的“河洛工匠”成长之路
在洛阳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总能看到张景梅穿梭在轰鸣机器间的忙碌身影。她头戴安全帽,手持检测工具,眼神专注而坚定地守在检测岗位,这一守,就是27年。她从一位普通检查员,逐渐成长为一名女性“河洛工匠”。
1998年,18岁的张景梅从技校毕业,进入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机加车间车床操作工。一次因倒角尺寸超标导致零件报废的经历,让她对工作精细化标准心生敬畏。“技能是练出来的,更是逼出来的。”张景梅说,转战到质量检测岗位后,质量部的图纸堆积如山,为了做到“质量零误差”,自己定了“三不放过”原则:看不懂的尺寸不放过,测不准的公差不放过,说不清的测量原理不放过。
正是在这种严以律己的工作态度下,张景梅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越来越高,也让她对干好检测的自信越来越强。2016年,她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23年,她牵头创建“张景梅河洛工匠工作室”。
目前,该公司拥有一线技能人员5858人,其中,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占比达77%。公司大中型拖拉机、收获机械、机具等农机装备产品,多个制造项目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