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高校廉洁文化建设

《河南日报》 (2025年07月25日 第 14 版)

  □靳二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用廉洁文化滋养身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思想和道德观念,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深厚的文化滋养。高校是立德树人、传承文化的主阵地,担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讲好中国廉洁故事,传承好廉洁文化基因,营造学廉、倡廉、崇廉、守廉的环境,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根基,绘就高校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

  以“心有大我”厚植理想信念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在国人心灵深处的“心有大我”,体现在文学叙事和忧国忧民的治国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这些重要思想为高校培固民族精神之“根”,熔铸理想信念之“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文化底蕴。

  信仰、信念、信心是最好的防腐剂。当前,高校正风肃纪反腐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重点领域和师德师风建设问题易发多发,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尚未彻底根除,迫切需要我们在加大高校反腐惩治力度的同时,加强廉洁文化建设。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校宣传思想文化整体工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廉洁元素,针对高校不同群体强化爱国主义和纪法教育,引导高校师生和党员干部树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牢记“国之大者”,强化责任担当,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以“我心有主”塑造自省自律

  崇尚修身养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又一鲜明的精神特质和符号,其逻辑起点就是“我心有主”。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元史》中记载的“梨虽无主,而我心有主”的故事,告诫广大青年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守好自己的内心,抵制诱惑,修得“我心有主”。中国古人历来强调从“内部”或者“自身”寻求个人成败以及国家兴旺的深层原因,《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以及《淮南子》中“世治则以义卫身,世乱则以身卫义”的表述,无不渗透着“反省”的精神特质。除了“自律”“反省”外,中国心学尤其强调“正心”的重要性,《大学》把“正心”放在“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前置位,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重申了“修身在正其心”。此外,《孟子·尽心上》中的“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以及王阳明的“养之以善,心日以智”的阐述,蕴含了“正心”的深厚文化内涵。

  自省自律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廉洁文化的核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中国古人“反求诸己”“自律自省”的“反省”方法论,具有较强的历史穿透力,为高校师生修身立德提供了天然滋养。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充分发挥“我心有主”思想的教化功能,有利于提升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通过不断地对标对表,反思和改进,勤扫思想灰尘,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形成强大的自我约束力和道德自制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道德底线,不触碰法律红线。

  以“我将无我”涵养守道为公

  “无我、无私、奉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廉洁的重要论述,引导着人们走向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诠释了“我将无我”的深刻内涵。“无我”精神在中国历史典籍中多有体现,春秋时期,孔子主张“克己”,即克除自己内心的私欲私利,严以律己;儒家文化认为,一个人能够达到“无我”,则能达到“无畏”的状态,君子要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要执着地维护着“我”。王阳明发扬光大这一思想,他在《别方叔贤序》中说,“圣人之学,以无我为本”。道家经典也有类似论述。《老子》有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庄子·逍遥游》也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说法,指的是要破除自我执念、摒弃功名束缚,追求物我相忘的境界。《礼记》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尚书》中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观点。不难看出,不同时期、不同学说中对“无我”的理解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不要过分追求“自我”的存在和欲望等。

  无我则无私,无私则无畏,无畏则事成。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无我”引入到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实践中,赋予“无我”全新的内涵,既包含了“我心有主”的廉洁自律和“心有大我”的责任担当,又有“我将无我”的无私境界的升华,为加强作风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对高校的影响,高校应自觉将“无我”的精神融入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引导师生和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好“公”和“私”、“小我”和“大我”的关系,自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公”为标尺,正心、正言、正行,以“无我”的状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力量。

  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既是理论研究,也是具体实践。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入脑入心、笃信笃行,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挖掘“我心有主”“心有大我”“我将无我”所蕴含的思想精华,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方法上,要不断丰富载体、开拓阵地,坚持融入纪检监察、巡视巡察、教学科研、党性教育、党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新媒体建设等,全方位营造廉荣贪耻的文化氛围,让广大师生和党员干部在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中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做好新时代廉洁文化的引领者、先行者、传播者。

  (作者单位:河南开放大学)

河南日报理论周刊·观点 14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高校廉洁文化建设 2025-07-25 2 2025年07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