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探索数字赋能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应紧紧抓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机遇,通过数字智能技术赋能,助推思政课从传统模式向全数据、多模态、智能化、精准化、沉浸式转型,提升思政课学习效能,实现思政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从供给主导到需求导向实现精准化教学。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往往是以供给主导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千人一面”的教学内容粗放而低效。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兴趣偏好的不同而对分众化、差异化的学习有极大诉求。一是深刻洞察需求,强化差异性供给。运用数智技术做好精准的学情分析,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供给效能的前提和内在要求。采用数智工具关联学生不同模态的行为痕迹,包括认知习惯、精神需求、思想困惑、情感态度等,进行深度分析,精准刻画学生数字画像,进而分类整理出不同的育人资源,“定制化”推送给教学对象,回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期待。二是丰富呈现形式,强化多样性表征。利用数智技术的采集、编码、修饰等功能,将理性、抽象、生硬的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音频、视频、微课、直播、游戏等形式,契合学生喜欢“点一点”“播一播”“试一试”的学习习惯,提供“泛在化”学习条件,满足学生全场域、全时段的学习需求,增加内容感染力与吸引力。三是联动育人资源,强化动态性更新。采用知识图谱技术打通“数据孤岛”,将分散的同主题思政资源如理论素材、现实案例、视频讲解等紧密衔接,建立立体知识网络,形成数字思政资源库。并利用NLP等技术跟踪检索相关网站,设置新政策、新案例的动态接入口,确保教学内容动态整合、与时俱进,满足学生求质求新求效的需求。
从抽象说教到具身体验实现情境化教学。传统思政课“讲大道理”的抽象说教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数智技术正在全场域、全过程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表达,交互式、沉浸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思政课既“抓眼球”又“触灵魂”。一是构建智能交互的教学空间。当前,思政课教学关系已从“教师—学生”单向流动发展为“教师—数智技术—学生”三元协同互动,推动师生关系从“权威—服从”转向“平等—对话”。智能交互的教学方式具有流动性、隐匿性、去中心化特质,既能发挥施教者导学、导思、导行的作用,又能引导受教者会学、会思、会行,使师生在互动中加深思想碰撞和情感融通,加强导学关系的链接感和信赖感。二是构建虚实交融的教育场域。学生不仅身处实体的物理空间,也活跃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依靠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打造沉浸式虚实交融的“云学习”场景,可以打破平面叙事的离身性,使沉寂的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潮起来”,增强学生与思政课之间的“黏性”。三是构建具身沉浸的学习情境。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源于身体与环境的实时互动,体验是个体获取知识的真正途径。数智技术可凭借其全面感知、万物互联的优势,将理论学习和现实世界进行连接,构建可感、可思、可参与的真实问题情境。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促使价值引领在沉浸体验中升华为行动自觉。如创设历史抉择困境、科技伦理冲突、基层治理困境、网络意识形态交锋等沉浸式场景,让抽象理论在“具身交互”中凝结为情感认同。
从局部静态到系统动态实现系统化评价。传统思政课教学评价往往侧重于知识传授,主要采用“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的模式。这种基于局部的、静态的信息得出的判断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结果性评价。数智技术凭借其数据采集、算法研判、实时分析等独特优势,打开教学评价的“黑匣子”,可视化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真实状态,对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系统动态评价。一是构建教师“教”的证据库。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评价主张循证导向,证据的来源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教学材料等静态材料,还包括利用“课堂语言分析”功能对课堂全过程进行智能分析,例如语言内容方向性是否正确、语言情绪情感是否饱满、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等,还可以对专家、同行、学生、家长反馈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形成多维评价结果。二是构建学生“学”的证据库。数智技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对学生的“学”进行分层与解构,形成动态、全程的学习画像,包括课堂表现、学习成果、情感态度、行为表现等。例如,可通过深度挖掘课堂出勤率、抬头率、互动率等多维度数据,分析学生课堂表现情况。证据库的建立可以解决传统评价中“证据片面性”问题,增强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作者系安阳师范学院红旗渠精神传承与弘扬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