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双拥迎新彩 军民筑梦新时代(全省双拥模范城(县)巡礼)

《河南日报》 (2025年07月28日 第 05 版)

  今年4月,我省21地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本报今日起将陆续推出“全省双拥模范城(县)巡礼”系列稿件,展现各地双拥创建成就,敬请关注。

  郑州,这座浸润着红色基因的中部重镇,始终跳动着“军爱民、民拥军”的强劲脉搏。今年,郑州市第九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实现“九连冠”,书写了军政军民团结奋斗的壮丽篇章。

  高位统筹 构建双拥工作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郑州市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将双拥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顶格部署、高位推动。

  郑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构建起“党委统筹、政府主导、军地协同、全民参与”的立体化工作格局。

  不断完善双拥工作网格,建立3100余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实现“五有”全覆盖,为军地共建提供坚实支撑。严格落实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机制,解决部队信息化设施建设等重难点问题6项。创新建立“一总五分”军供保障体系,以市级军供总站为核心,铁路、航空、高速、机动保障站点等为支撑,年均保障过往部队及新老兵转运超10万人次,打造中部地区军供保障的“郑州样板”。

  实招尽出 全周期守护“三后”工程

  郑州市将军人军属、退役军人视为亲人,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扎实解决“三后”难题。

  高标准完成安置任务。郑州市转业军官、退役士兵安置人数占全省总量的1/4,其中90%的转业军官安置到党政机关和参公单位,政府安排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进入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安置率100%,实现部队、退役军人、接收单位“三满意”。

  全力破解后顾之忧。完善随军随调政策,128名家属实现“对口就业”,未就业家属每月发放1000元生活补助;2000余名军人子女优先入读优质中小学,300余名军人子女享受中招考试加分政策,教育优待覆盖率达100%。

  倾情促进就业创业。打造“荣军优岗”招聘品牌,年均举办退役军人专向招聘会30余场,提供岗位6万余个,2000余名退役军人达成就业意向;累计开展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3000余人次。

  拓展优抚优待领域。2024年,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6家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持优待证即可享受“一站式”优先优惠或免费服务。出台交通文旅优待政策,全国退役军人凭优待证可在郑州免费乘坐公交地铁、游览31家景区。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4.8万余元,居全省首位,真正让军人军属感受到“绿城温度”。

  深度融合 谱写军民共建新篇章

  郑州市坚持军地双向发力,完善双拥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共建活动,不断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

  擦亮“郑州好兵”品牌。激励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适龄青年应征入伍,每年输送兵员3000余名,大学生兵员贡献率全省第一。

  深化军地共建机制。持续开展“城舰共建”“城连共建”活动,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改善“郑州舰”和边防连队的战备执勤条件,全力支持部队备战打赢。

  春节、“八一”期间,郑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走访慰问驻郑部队、重点优抚对象、军烈属及困难退役军人。

  驻郑人民子弟兵情注绿城,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如亲人,积极投身防汛救灾、经济社会建设一线。2021年夏,郑州遭遇持续强降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先后出动6000余人,民兵、预备役1万余人投入救援行动。驻郑部队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共建,开展植树造林、学雷锋志愿服务、健康义诊、爱心助学行动等,用“拥政爱民”的赤诚感动千万绿城百姓。

  多方宣传 厚植尊军崇军沃土

  郑州市将双拥传统融入城市精神血脉,构建起多维宣传教育体系,大力营造“军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行走在郑州街头,“军人军属优先”“退役军人优先”标识标语在银行、医院、商店、火车站等地随处可见。双拥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双拥路、双拥桥、双拥广场、双拥主题公园等重新升级改造,“双拥宣传圈”逐渐成形。

  郑州市积极承办“烈士纪念日省会各界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开展“清明祭英烈”等活动,激发广大军民双拥热情;组织“军营开放日”“国防教育进校园”等活动,让国防观念深入人心;为立功受奖军人家庭送喜报3000余人次,举行入伍退伍迎送仪式,全力弘扬“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崇军风尚。

  从黄河之滨到嵩山脚下,双拥之花在绿城常开。新征程上,郑州将以更高标准深化双拥共建,以更实举措破解双拥难题,不断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

  (郑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双拥处供稿)

河南日报评论 05绿城双拥迎新彩 军民筑梦新时代(全省双拥模范城(县)巡礼) 2025-07-28 2 2025年07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