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秀
一
初夏。鲁山县团城乡鸡冢村。
蜿蜒的乡村公路静止下来。路旁“红二十五军烈士陵园”指示牌格外醒目,一条土路尽头是郁郁葱葱的山林。山林边,是老范守护的烈士陵园和他的家。
他叫范钦宪,年过七旬,团城乡鸡冢村农民,2006年至今,他多了一份职业:守墓。
坐在老范家院里树荫下,我们聊起来。
时光回溯。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一部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北上长征,进入鲁山县团城乡瓦窑村,留下5名伤员后继续行进。不久,当地恶霸把5名红军伤员残忍活埋……
历史需要铭记。2006年3月,当地政府决定在鸡冢村修建陵园,集中安葬当年红军烈士,烈士遗骨在哪里?老范自告奋勇寻找5名红军烈士遗骸。
山里的初春寒意未散,老范踏上崎岖的山路。他走村串户,走访当年的知情人,寻找事发的详细地点。他在寂静的山野里,就着山风啃馒头、饮山泉,苦苦寻觅。经几位年长村民确认,在一处山凹的小河边,一片杂草乱石下面,确认了当年5名烈士遇难地。老范一镐一镐地挖掘,找到了5具完整的忠骨,含着泪把他们移入陵园。
我们无法知道烈士的名字。5块墓碑上统一写着“无名烈士红二十五军战士1934年11月在瓦窑村牺牲”。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问。
老范抹一把脸:“咱如今的好日子,都是那些不知名的烈士拿命换来的。我们有儿有女,美满幸福,可他们啥都没有。想到这些,我心里不是味儿。”老范说,从找到5名烈士遗骸起,他就有了为烈士守墓的念头,“我守护烈士的陵园,要守就守一辈子,让他们的故事流传下去,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肃穆的陵园里,老范每天忙碌着。常有人问他图什么,“报恩!”老范毫不犹豫地说,他的父母是逃荒要饭来到团城乡的,白天出门讨饭,晚上露宿破庙,是烈士们的浴血奋斗换来的新中国,才给了他土地和房屋,给了他家新的生活。
二
守陵中,老范从县民政局了解到团城乡还有24名被敌人杀害的八路军战士、农会干部,他决定:“我要把他们都找到,让他们都来这个家。”
老范寻找、确定烈士坟茔,自费起出他们几十年前遗骸、入殓,雇人雇车送回陵园,艰难困顿,老范自知。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一天天奔波在山头林间,走过多少路,老范自己也说不清楚。每找到一处烈士埋骨地,他就做好记号,按照当地习俗烧纸、放鞭,跪地磕头,把烈士遗骨逐一装殓……山路崎岖,老范求亲托友从山上往下抬。有一年春节前天降大雪,为了让一位烈士能在陵园内过上春节,老范出高价请人把烈士棺木抬到山下,“老百姓知道我是义务为烈士起坟,感动之余他们都无偿帮助我。”老范说。
2013年腊月,24位烈士棺木全部入园。
这期间,老范还多方搜集烈士英雄事迹,自掏腰包请人刻在陵园碑墙上,请画家描绘烈士牺牲时的场景,张贴在陵园大门两侧。
在老范的住处,简单摆放着几样家具,门前屋后堆放着镐头、铁锨、水桶和喷雾器,这是他为烈士陵园修整、植树、治虫的工具。
位于山地上的这处烈士陵园,以前光秃秃的啥也没有,植树挖坑一镐头下去碰到石头迸火星儿。为了让陵园有一个庄重幽雅的环境,2007年起,老范和妻子一起,在陵园内外种满了月季、桂花和松柏。
有人问老范当守陵人收入多少?老范说:“我是自愿陪护烈士们的。怎么会要钱呢?”
三
树木葱郁的陵园里,已有32位革命烈士在此长眠。
每年清明节前,都是老范最忙碌之时,他会早早把彩布条挂到园内一棵棵松柏上,把墓碑擦洗得干干净净。清明节当天,他会和老伴儿一起带着儿孙为烈士献花,默哀,鞠躬,扫墓。
2014年4月,老范因病住院,清明节向医生请假被拒绝,他“闹”着出院。院领导得知老范是为烈士义务守墓的道德模范时,特意组织医护人员陪同,用救护车拉着他,和他一起回去扫墓……
“这是我这辈子享受到的最高待遇。”老范笑言。
如今,团城乡烈士陵园已被当地政府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在老范的感召下,十里八乡乡亲经常会去瞻仰,参加清明节祭奠的人也逐年增多。今年清明节下着雨,仍来了2000多人。
看着这一切,老范很欣慰:“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一天我走了,我的儿子会继续在这里陪着他们的。”老范说,“我那次住院时,就让大儿子写了保证书,我在我守,我不在儿孙守。这是我立的家规。”
老范说他自小有崇尚英雄的情结,能与烈士们终日相守,一生幸福。
老范每天都把墓碑擦亮。他说,墓碑上的光芒会照亮人心,让很多人不会迷路。